專利應用
台灣專利獨占卻不賺錢─但乘數效果達十(下) 實例篇

作者/北美智權 李儀

2011.02.10

文章綱要:
實例篇:

不賠本的專利在哪裡?(賠錢生意沒人做-----專利賠錢? 特例還是常態?)

結果:

1) 台灣的專利獨占市場,但不保證賺錢

2) 台灣的專利乘數效果是十

討論

1)專利技術商品化比例低的原因為何?

2)政府預測投資專利商品化乘數效果是高估還是低估?

台灣的專利是能獨占市場,但不保證賺錢。政府推動專利商品化的經濟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 預估是十,但還未發生。

國內專利技術成功轉化成商品的機率,據統計只達0.3%,99.7%的現行專利還在窖藏,等待政府及業界諸伯樂挖寶。

難堪的是,專利並非如美酒越陳越香,專利本是美人,美人最怕遲暮。

不賠本的專利在哪裡?(賠錢生意沒人做-----專利賠錢? 特例還是常態?)

2010年九月九日,行政院為了提升專利商品化,通過了「發明專利產業化行動方案」,預訂六年內約投入120億元,目的是協助國內發明人將專利商品化。官方估計至民國104年,可創造3.9萬人的就業機會,衍生經濟效益1,200億元。

行政院未來六年內預計約投入120億元,經費來自整合工業局、經濟部技術處、中小企業處、農委會等各部會相關機關的創新研發經費、協助傳統產業技術升級開發經費,以及中小企業即時輔導經費等。補助經費金額相當有彈性,因為補助經費每案上限,分別自20、60萬元,甚至到數百萬元、數千萬元不等,大型案件則可以科專經費的研發計畫補助方式申請。

賠錢生意沒人做-----專利賠錢? 特例還是常態?

會有此方案的原因是,國內專利技術能成功轉化成商品的機率,據統計只達到0.3%。行政院官員指出,台灣逐漸在各項世界發明大賽多次獲獎,但在申請專利上,平均每件要花46個月以上才獲得准駁,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因申請專利因時間及效率上不足,已大受影響。行政院的看法是,台灣的發明人,多半均無專利商品化經驗,國際化經驗也欠缺,若要將發明專利品有效商品化並量產,包括企業買主、資金及合作對象等媒合事項,均有賴政府協助。

行政院為了推動發明、專利產業化,加速專利審查,減少對專利發明產業的限制等目標,已決議增加外審支援,擴編人力。

政府因此研擬了「發明專利產業化推動方案」,未來協助方式有三種 (資訊來源:經濟日報),

發明專利產業化推動協助方式

協助內容

成立顧問中心

提供專利發明的創業育成,或進一步商品開發

媒合交易

協助發明人將其申請的專利,包裝美化更具賣相後,再交給有意願企業接手投資商品化

協助發明案源提出輔導計畫

對有輔導計畫者給予技術開發輔導,或協助其整合商品化所需的專利,並結合工研院等有經驗的諮詢顧問,主動協助申請獲專利的發明人,將專利案商品化

結果:

1) 台灣的專利獨占市場,但不保證賺錢

從以上事例得知,目前台灣大約99.7%的專利技術,據推估應當是賠本的,因為都沒人做(就是產量是零);當然也不排除有其他可能,就是某些專利原本就不是為生產目的而申請的,自然就沒有生產的活動。

本文還是回歸到簡化後的獨占利潤最大化,並將經濟學上的理由再重述一次,就是獨占者的固定成本若是相當高,甚至代入利潤函數π()為負時,就會導致利潤最大化生產量是零(詳解請參看學理篇)。

既然專利原本就是政府所特許的獨占,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專利是否能成為台灣企業的關鍵競爭力方面,政府責無旁貸,自然就扮演著蕭何對韓信的關係。

要能有效地扭轉台灣當下整體近99.7%專利,因賠錢而無法商品化的殘酷現實,行政院的「發明專利產業化行動方案」,初步看來至少應當是踏出了正確的第一步。但細節以及成效如何,尚有待後續觀察及監控。

所以,"不賠本的專利在哪裡?" 除了已經商品化的0.3%的專利技術中,有可能是不賠本的(其中也有可能因為賠本已經停產了的),在未被商品化的廣大99.7%專利中,應該是有不少明日之星吧!

但專利牽涉到時效性,會不會「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或是技術推陳出新彼此替代性高,久未推出的窖藏專利可能會面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專利淚滿襟」的窘境等諸多情境。其實,專利並非如美酒越陳越香,專利本是美人,美人最怕遲暮。

所以,"不賠本的專利在哪裡?"這個問題需要快、狠、準有魄力的政府及業界伯樂慧眼識英雄,真屬大哉問,應該是另一篇專刊的標題!

2)台灣的專利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是十

a.乘數效果原理:

產量變化=k×投資變量,k是乘數(multiplier)

k1/(1-c)c是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b.實證:

以上述實體政府政策為例,就可計算出政府投資在輔導並扶植專利商品化上,所能達到的整體經濟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是十倍,邊際消費傾向是0.9。

算法:

若投入120億元,六年後預期衍生經濟效益可達1,200億元,假定1,200億是六年後折算成現值的數字。

∵  乘數=產量變化÷投資變量

∴  k=1200÷120=10

c.解說:

政府此次投資專利商品化議題中的投資變量就是120億元,產量變化則是已折現後的1,200億元,所以乘數k是10。

按照這份政府提供的資訊,可知推動專利商品化的乘數k是10,反推可得邊際消費傾向c是0.9,也就表示政府假定,台灣目前一般人賺一塊錢就會將九毛花光。乘數效果的特性是,邊際消費傾向大小是與乘數大小同向變動的。也就是,邊際消費傾向愈大乘數就愈大,反之則愈小。

討論:

綜上所述,專利能獨占市場但不保證賺錢是現況,政府投資專利政策會有十倍的乘數效果,是根據政府投入的公共支出相對預期衍生經濟效益的角度計算的。

但是,若就台灣目前全部的專利所有人、正在研發新技術的發明者、業界、學界、注重經濟效率的經濟學者,或是一般人的眼光來觀察,有兩大問題引人深思,

第一是「專利技術商品化比例低的原因為何?,真的只是政府支持經費不足嗎? 經費是由誰在支配?應由誰來決定應發放給何種專利所有人? 120億的來源是否合理? 120億是否足夠?行政院現行頒布的三種協助方式是否做法正確?

第二是「政府預測投資專利商品化乘數效果是高估還是低估? 目前台灣民眾的邊際消費傾向真地高達0.9嗎?
諸多問題就不同層面的專家與學者的觀察,相信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筆者在此姑且不做評論,謹以個人理解與分析,陳述目前由公開資訊可演繹出的結果,與所有讀者分享。

更多答案與做法尚有待後續深入探索!也很歡迎學界及業界諸多專家不吝賜教發表高見,提供大家更專業及實證的有效做法,使得專利既獨占又能賺大錢!

 


Previous Page
design_index
Issue 43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