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期
2017 年 10 月 18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電子報訂閱管理  
 
台籍博士赴對岸任教充滿不確定性,宜停、看、聽!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高等教育飽和導致流浪博士成為一種詭異的社會現象,台灣博士選擇到中國大陸任教的新聞屢見不鮮,但不透明的教授薪資行情卻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台籍博士類比海歸博士及外專的前提下,再加上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環境諸多的變數,欲赴大陸任教職的台籍博士實宜三思。本文在分析對岸大學教師薪資之餘,也分享了四位青年學者在中國大陸任教的故事,最後也探討了博士畢業後到正式任教之間的「博士後」(Post Doctorate)制度:兩岸的博士後研究員機制究竟是針對博士生訓練的不足?抑或是銜接往後學術教職工作的培養機制?此議題有更多深入探討的空間。

按台灣教育部於2011年7月 (截至2017年8月為止數據沒有變動) 發佈之「公立大專教師薪資明細表」(本薪+學術研究費),倘若是公立大學正式聘用人員(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助教)之平均薪資而言,教授最低標準可達93,540元新台幣、副教授最低標準可達78,680元新台幣、助理教授最低標準可達68,990元新台幣、講師最低標準可達56,580元新台幣、助教最低標準可達44,970元新台幣。尤甚,雖依照不同的院系及年資有不同的加給,但公立大學教授的最低薪資有跡可尋。唯近年來台灣海內外博士畢業生數量日增,公私立大學正式職缺的有限之衝擊下,博士等級的高等研究人才近年來有西進中國大陸的趨勢,而大陸各大專院校配合惠台政策的措施下,聘用台灣籍博士生的趨勢也慢慢顯著。不過,目前台灣籍教師在大陸任教是約聘制,3年一聘,是否續聘全看學校決定,除了無法累計年資外,對於就業保障及未來發展也是充滿不確定性。

不透明的中國大陸教授薪資行情

根據2014年中國大陸教育部調查顯示,中國的大學教師的年收入分佈為:(一)10萬元人民幣(亦即年薪約50萬新台幣)以下的:占47.7%;(二)10萬 ~ 15萬元人民幣(亦即年薪約75萬新台幣):占38.2%;(三)15萬 ~ 20萬元人民幣(亦即年薪約75萬新台幣以上)的:占10.7%;(四)20萬元人民幣以上(亦即年薪約100萬新台幣):占3.4%。不過,對岸的大學教授的薪資卻時常讓人霧裡看花,筆者發現當中的薪資差距非常巨大,無法用中位數或平均數一窺全貌。

學術訓練原是精神貴族的事,但中國大陸的大學教授環境已帶有濃濃的商業色彩,由香港富豪李嘉誠共同出資的「長江學者獎勵計畫」便是一例:每年聘任特聘教授150名,聘期為5年;講座教授50名,聘期為3年,大陸教授都以擔任「長江學者」為榮。大陸高等教育由於產業化的因素,導致教授兼差賺外快創造收入變成常態,衝擊原先固守研究教學本業的教授。

2008年中國大陸教育部、人事部所聯合發布的「高校教師評級定崗辦法」,開始實施「教授評級」。依該辦法,大陸的大學教師職級共分13級,中國大陸的大學教職職稱分三級(稱為教授評級制):正教授(分一級至四級教授,一級最高、四級最低)、副教授(五級至七級,副教授起聘從七級開始,最多是五級)、講師(沒有嚴格定義的助理教授),不同級別教授在工資待遇、工作職責、名譽、退休年齡上都將有區別。

由於教授只分正教授、副教授兩級才是終身制,台灣籍教師到對岸任教,視同外籍教師「外專」採約聘制,任期大概3~6年,月薪計算方式與本國不同,除非歸化大陸國籍,否則難以拿到所謂的永久教職。

中國大陸大學教授的薪資條可謂滿目琳琅,項目包含:校崗津貼、補發補貼校崗貼、補發補貼校崗貼二、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工改保留、月度物補、職崗津貼、工齡工資、獎勵工資、糧貼、副貼、糧油物補、醫藥補貼、租房補貼、補發住房補貼、房貼、生活補貼、政府特貼、其他補貼、校內保留、同城生活貼、同城崗位貼、同城生活費、補發工資、應發工資、養老金、補扣養老金、房租、病假、水電費、公基金、補扣公積金、工會會費、家具費、失業保險、補扣失業金、醫療保險、補退醫保款、所得稅、電話費、特別扣款、現金……等等,按照不同地區、學校、院系、以及年資的差異,剛入行的年輕的助理教授或講師年薪不到5萬人民幣,但資深或有科研項目的教授年薪可達百萬人民幣,所謂的大學教授在中國大陸也是階級分明,酬勞所得差異巨大。

四個青年學者的故事與抉擇

  1. 助理教授A是河北人,在香港拿到理工類科的博士,繼續在香港作博士後很容易,但要申請到香港8所大學的教職卻不簡單,回到北京也是教職尋求不易,所以A老師便把教職地圖向廣州、深圳、及珠海珠三角地區一帶推展。事實上,A老師也坦承珠三角一帶的教授待遇會比其他地區更好,例如當初招聘會上,華南理工大學的講師年薪可達18萬,深圳大學的年薪是24萬、廣州大學年薪是25萬。香港博士還勉強可視為海外博士,但卻會面臨六年內若無法升等就要走人的關卡,最後A老師為了研究資源方便取得,最後選擇落腳深圳,但仍然有懷抱去北京任教的夢想。
  2. 副研究員B是江西人,在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拿到博士,專攻政治學及國際關係領域,畢業後可選擇繼續留在人大作博士後,但由於地方黨校提供他一個工作機會,他便前往任教,專門替地方幹部上政治課,副教授職位月薪大概9,000人民幣。他兩年後跳槽到另一所地方大學的任教,但因該校地處偏遠,加上認為自己需要更多的研究資源,所以最終落腳到上海社科院去。現在偶爾兼課之餘,更能專心於研究工作及發表文章,B老師時常說自己多年輾轉各地,有著豐富的調查研究經驗,但也感慨類似像政治學及國際關係等學科,需要在北京或上海這種大城市才能施展拳腳。
  3. 副教授C是南京人,大學及碩士都在南京大學就讀,後來以優異的成績拿到獎學金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深造,並在國立大學拿到化工博士。C君擔任了一年的博士後即回到南京地區的大學任職,奮鬥三年後現在年薪可達30萬人民幣,順利地完成五子登科的理想。不過,由於南京近年來房價大漲,C君認為現在的薪水即便付完房貸也有可能負債,所以和院內其他教授一起合作申請更多的科研項目,教學、研究、課題等工作讓C君分身乏術。C君當初以為選擇學術一途可擁有更多的時間,能自由抱持學術理想,但後來發現國內學術環境猶如一般職場或商場,許多老師之所以有奔錢、奔官、奔項目的衝動,背後都同樣是因為的經濟誘惑或是經濟壓力。
  4. D君是台灣人,擁有國立大學商管博士的優異學歷,在台灣雖然有不少的學術發表和大學兼課機會,但為了追求更好的學術待遇,加上中國大陸惠台政策措施的風向,於是便前往位於珠海的中山大學南方學院任教。針對台籍博士,學校會有不同的聘用方法與薪資,待遇不輸台灣的助理教授薪資水準,甚至有住房和機票的加給。此外,南方的大學會比北方的大學更具活力,但D君坦承除非是在台灣具有學術聲望的教授,來到大陸任教才會受到較好的禮遇,年輕的教師在中國大陸會面臨適應上的問題,倚靠過去在台灣的學術背景,其實在大陸申請科研經費和發表一流學術期刊未必有優勢,也怕日後回到台灣找教職是否能銜接的上?D君認為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博士來大陸找機會,一來是台灣已面臨少子化及大學整併的時刻,二來大陸這邊招募動作會越來越積極,一推一拉的情況下,不如及早來卡位。

台籍教師赴中國大陸任教的風險

當台灣籍教師取得資格證後,就必須繳納「三險一金」(養老保險、失業保險 、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費用,在繳納後即可享有中國大陸公民基本的社會福利保障,在近年來大陸惠台政策的影響下,校方一開始積極招募台籍博士可採用如啟動費、安家費、團隊建設費等短期吸引作法,但這並非長期且固定的薪資,該種政策優惠及經濟誘因能否長期持續也是一大問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特聘教授」及「講座教授」制度,也吸引不少台灣退休教授前往對岸任教,所謂的特聘教授:獎金每年20萬元人民幣(未滿100萬台幣);講座教授:獎金每月3萬元人民幣(月薪近15萬台幣)。

兩岸對於大學教授的分級制度都仿效美國,也就是「教授」(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及「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等,但中國大陸對於助理教授一職沒有嚴格的分類,但「博士後」崗位的工作卻不少,運氣好的海歸博士生也有一畢業就拿到副教授職缺的,但普遍都需要經過博士後或講師的歷練。

在台灣能於博士畢業後即拿到副教授的職缺已經是上世紀的產物,現在台灣博士都必須經過博士後、專案助理教授等歷練,才有機會取得專任的助理教授,四十歲之前能拿到副教授職缺都已算鳳毛麟角了。或許因為先進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較為發達,博士學位變成進入學術圈的門檻,而博士後研究員作為一個工作職位,有時才算是學術生涯的起點,台籍博士較少在對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工作,有時在大陸爭取教職上也有吃虧之處。

博士太多怎麼辦?博士後(Post Doctorate)研究員的培養機制是否完善?

在全球高等教育競爭的時代,先進國家和頂尖學府已將博士後研究員視為重要的高階人力資源,美國可謂全世界最早透過制度及經費來培養博士後研究員的先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早在1876年成立研究基金補助卓越研究的青年學者,並開啟此機制的迅速發展,於是博士後研究制度為美國在高等教育及科技發展持續領先各國的關鍵。中國大陸則是在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李政道博士的遊說下,於1990年在國務院及人民銀行的挹注下成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透過組織與經費的帶動下,無論是國家資助或自籌經費的博士後研究員,逐漸成為中國大陸各主力大學及研究機構的生力軍。

歷經三十多年以來博士後員額和工作站數目持續擴張,當中亦不乏得過中國青年科學獎的博士後研究者,但從數量上的快速擴增來看,其中以工學及理學的比率最高,加總高達61%,若加上醫學領域則突破70%。從前較吃香的海歸博士(俗稱海歸),卻也因為大學教職僧多粥少影響,近年來也出現求職困難,變成「海帶」(回中國找不到教職的待業博士)。影響所及,大陸學界也出現培養博士過多,出路過少提出少收博士生的聲浪,無法消化的博士就變成博士後員額臃腫的夢魘。中國大陸目前有2000多間大學,幾乎都是政府主導的公立大學,有所謂的985高校、211高校、C9聯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這些研究型大學因預算經費龐大,已成為培養博士生及博士後工作站的大本營。

環顧歐美先進國家及頂尖學府,將博士後研究視為重要的人力資產及增加研究產出的利器,對其態度及待遇認真比照學術人員對待,吸引其他國家博士畢業生帶著研究計畫去爭相投靠。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後開啟一連串的高等教育擴張,即便高等教育的普及可帶動國民素質的提升,卻也顯示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教職缺已顯飽。博士後研究員在中國大陸成為一種職業風尚,儼然成為高校的正式職缺的編制,但對於博士研究員的研究績效及工作站實際之運作程序,主管機關缺乏完善審查與獎優汰劣的評估機制,更因缺乏縱向及橫向的均衡流動,而導致學術競爭的生氣不足,博士後研究員時常因為要幫上級處理行政事項或雜務,壓縮到獨立研究自主的空間。

台灣的博士後制度相較中國大陸的發展較早,不過當前因高教失衡的擴張與教職缺日益飽和下,科技部前身之國科會已摒棄2008年因應全球金融海嘯降低失業率而擴增博士後員額的作法,改對博士後員額採取限縮措施。嚴格來說,兩岸的高等教育機構皆有並不信任自己本土培養博士的氣氛,所以博士畢業後進入學術圈泰半得經過博士後加工培訓,兩岸的博士後研究員該機制究竟是針對博士生訓練的不足,抑或是銜接往後學術教職工作的培養機制,有更多探討的空間。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林士清
現任: 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學歷: 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班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
經歷: 台灣經濟研究院南臺灣專案辦公室/組長
台灣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兼任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青輔會青年國是會議/諮詢委員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