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期
2018 年 12 月 13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電子報訂閱管理  
 
忽略WTO重視的對等性原則:美中貿易戰未必能偃旗息鼓
林士清/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探究美中貿易戰的關鍵,其實乃雙方對於WTO中「對等性」(Reciprocity)概念的歧異,美方認定的市場准入和中方認為互惠互利畢竟大不相同,美國對中國大陸的「不公平」貿易的指責,恰恰是也是中國大陸市場改革的內容,此一情勢恐怕不得不讓中國大陸加速國內的改革進程。

G20會議上,美國總統川普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會晤。根據白宮發佈的新聞稿指出:中國將購買大量的美國農產品,並承諾立即就技術轉讓、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重大議題,與美國展開談判;此外,美國將提供90天的觀察期,屆時如雙方無法達成協議,原訂10%的關稅將提高至25%。然而,雙方對於貿易摩擦的認知歧異差距甚大,WTO所倡導的對等性原則依然沒有落實。

WTO訴諸的理想已被美中貿易戰戳破

對等性(Reciprocity)是以WTO為核心的國際貿易法律體系的基本原則之一,強調成員國在關稅減讓及履行其它WTO義務方面的對等性如是。自從19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利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機遇,已較低成本的人力資源掌握了比較優勢,實現了國際貿易的快速增長。然而,隨著中國大陸內部進行供給側改革,國內的產業不斷地升級轉型,由之前的價格競爭逐漸轉向技術競爭。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其他國家發展並未完全復甦,但這些經濟成長低迷國家,為了扭轉本國的經濟形勢和增加本國就業機會,無論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在歐債危機之後皆實行製造業回流政策,可謂當代以鄰為壑的開端,加深全球金融市場的疑慮,WTO的理想逐遍被拋在腦後。

美國可謂當代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先驅,積極地設置各項貿易壁壘,並進行大規模的反傾銷訴訟,更加劇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尤甚,當中國大陸出口的產品逐漸從原料、紡織品等低端產品出口,發展到資訊科技、醫藥製品等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當下,美國與中國大陸發生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於中國大陸出口的商品逐漸與美國的商品在全球市場中發生水平競爭,因此,探究此次貿易摩擦發生根本原因,乃美中雙方對於「對等性」問題的不同解讀,產生激烈的經貿博弈。

市場開放抑或互惠互利?對等性的不同解讀的歧異

美國總統川普在自己的推特中提到,美國對外貿易的基本原則是「Reciprocity」。對歐美而言,「Reciprocity」一詞體現著WTO基本原則中的對等原則,是一種在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上的平等;而中國大陸基於WTO原則中最惠國待遇條款的理解,將「Reciprocity」翻譯成了「互惠互利」,兩者不同的翻譯的見解,方為貿易戰在理念衝突上的關鍵。

筆者認為「Reciprocity」一詞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美國自20世紀中期繼承英國霸權的傳統,以霸權時期為特徵的自由貿易受到巨大挑戰,美國內部面臨著經濟成長放緩和失業率上升國內壓力,因此引發了保護主義情緒。美國在自由貿易方面困境的情況下,許多政治家和實業家提出「公平貿易」,而不是自由貿易。

在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公平貿易組織的興起(如國家公平貿易聯盟,英國工業防衛協會和互惠的自由貿易協會)標誌著改變歐陸國家貿易政策運動的開始。政客和商人們都認為與純粹的自由貿易政策相比,「公平貿易」是一種更優越、更靈活的做法。事實上,從1934年的《對等貿易協定法》,到二戰末期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代表亨利將英國代表凱因斯擊潰,自由的國際貿易還必須有美國秩序及意願的支撐,象徵美國霸權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的時代來臨,爾後美國在關稅政策上一直堅持對等原則。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關貿總協定(GATT)。

美國希望關貿總協定的每一個締約方,必須接受對稱的義務並享有相同的權利,這意味著進入他國市場的完全對等,WTO自成立以來也繼承GATT的市場開放及自由對等的精神。自2001年從中國大陸加入WTO之後,中國大陸始終認為自己是開發中國家,而開發中國家的市場定位在原先的多邊經貿體制中有明確的規定:開發中國家不需要遵守對等性原則。因此,中國大陸在國際貿易上從未認真考慮對等性的問題。然而,川普上台之後,首份發表的國情咨文就特別強調美中關係必須建立在「對等」的基石之上。

美方要求的對等,意指「市場機制、競爭機制的對等」,美國認為中國大陸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WTO對於「開發中國家」的界定。因此,美方要求中美雙方在國際貿易地位上的對等。然而,中方始終認為美國所提出的對等性原則是虛偽的,在歷史上當美國為求自身利益的時候,從未遵守對等性原則。中方在貿易初期的錯估情勢造成很嚴重的殺傷力。

美中貿易戰不同於美蘇冷戰

美中經貿關係之間的一個核心問題,乃長期存在的巨大貨物貿易不平衡,過去美國忍受中國大陸長期佔優勢,主要的假設前提:讓中國接軌世界經濟會帶的經濟開放會導致政治民主化,結果中國威權鞏固的發展違背了美國的預期。《經濟學人》2018年3月以封面和頭條文章How the West Got China Wrong綜述「接觸論」如何消遣歐美沒搞懂中國,西方社會逐漸意識到「接觸論」落空。

美中貿易戰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當前的首要任務一方面是要在談判中佔據主動地位,另一方面就是要聚焦國內的改革與發展。筆者認為,中國大陸學界人士喜好將美中貿易戰,比喻為美蘇冷戰可謂差之千里。首先,美中關係和美蘇關係不同,美蘇是意識形態和軍事陣營的競爭;其次,美中關係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體系下存在的雙邊關係,中國大陸不是封閉的經濟體,而是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緊密融合在一起;最後,美中兩國已經開展了廣泛的人文交流。即使在現階段,兩國民間也存在著頻繁的接觸,美中貿易戰爭執的重點與美蘇冷戰對峙的核心也大不相同。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林士清
現任: 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學歷: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
經歷: 台灣經濟研究院南臺灣專案辦公室/組長
台灣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兼任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青輔會青年國是會議/諮詢委員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