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期
2019 年 06 月 19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電子報訂閱管理  
 
RCEP談判上充滿詭譎多變的氣氛:
中國、印度與日本的經貿戰略較勁
林士清/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印度近年來對RCEP+6談判特別展現經貿談判的話語權,迫使中國亮出排除印度、澳洲、紐西蘭的底牌。印度對RCEP成員國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幾乎佔其貿易逆差總額的64%,其中僅中國就佔了絕大多數,印度最不希望加入RCEP後繼續擴大與中國的貿易赤字。而在RCEP的經濟體中,中國唯獨沒有與印度和日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日本又是CPTPP的領頭羊,這些現象意味著未來的RECP勢必需要跨越更多障礙。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2013年5月正式啓動,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涵蓋貨物貿易、爭端協調、服務貿易、投資、知識產權、電子商務、中小企業、電信八大領域共18章節內容,在東盟成員國和東盟自由貿易區夥伴之間達成「現代」、「全面」「高質量」、「互利」的經濟夥伴關係協議。不過,無論RCEP+1(東協+中國)、RCEP+3(東協+中國、日本、韓國)、RCEP+6(東協+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洲、紐西蘭)等談判進度一延再延,受到近年來全球貿易情勢走向保護主義的情緒下,RCEP年底恐難達成協議,讓主導多年的東協10國感到無奈。

涵蓋16國的RCEP畢竟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參與國佔全球人口的近一半,佔全球GDP的34%,世界貿易的40%。在2019亞洲金融論壇上,該區域被認為投資回報率最高。據悉,中國為加強自身的主導性,近日在泰國提出排除印度、澳洲與紐西蘭的「東協+3」替代方案,即由東協10國與中國、日本、韓國3國組成自由貿易協定,藉此對印度施加談判壓力,因為印度政府仍採取強硬姿態,並設法強迫紐、澳兩國表態,但東協內部成員卻對中國的強勢和美國印太戰略的主導表達疑慮,擔憂東盟是否還具有RCEP的主導地位。

印太戰略成形:印度積極擴展在RCEP的經貿話語權

印度正在南亞崛起,被美國視為在該地區制衡中國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希望在美國對大多數亞洲國家施加開放市場的壓力之際,加速推動RCEP談判。然而,中國當局年來強勢推動的一帶一路(B&R),使印度擔心中國商品將可能淹沒印度市場,使印度國內製造商陷入困境,因此始終無法與其他RCEP成員達成共識,也無法同意RCEP談判中對90%貿易商品項目實行零關稅的提議。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RCEP談判議題之所以敢於對中國態度強硬,因為先前印度國會大選中,執政的印度人民黨(BJP)再次狂勝,而且成績比上一屆選舉更好,讓莫迪更能施展印度人民對中國經濟崛起及壓制巴基斯坦的仇恨心理。

到2024年、也就是莫迪第二個任期之內,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經濟規模超過英國位居世界第五,可預期印度在地緣政治領域將有更多動作,一吐多年來被中國視為小弟的不滿。是以,RCEP的經貿談判領域正是印度對中國施壓的跳板,何況這個國際戰略大棋盤的背後還有美國、日本的奧援。

在RCEP的經濟體中,中國唯獨沒有與印度和日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就意味著談判中印、中日的協定需要跨越更多障礙,但中國與日本、印度兩國在RCEP中仍分歧不斷,處處體現出不信任。印度不願降低進口商品關稅,其他國家也沒有開放服務業的意願,服務貿易自由化爭議將是RCEP今年底無法達陣的關鍵原因。印度向來重視RCEP談判過程中的服務業,但東協多數國家並無太大意願與印度探討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議題。而印度向來是各種國際經貿談判的高手,深知透過參與RCEP,從服務貿易自由化中獲益,尤其美國工作簽證的收緊及歐盟境內保護主義情緒蔓延,印度急需一個新的大型貿易市場,來吸收其服務貿易的出口。

印度與日本在亞洲的地緣政治影響力,正默默趕上中國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捍衛印度製造:印度對中國的貿易赤字表達毫不妥協的態度

印度國內對RCEP的顧慮,筆者歸納起來有三個面向:首先,RCEP雖然是巨大的市場機遇,但也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印度貿易逆差,印度一方面覬覦RCEP新興市場及該區域中產階級帶來的機遇,另一方面擔心假如繼續降低關稅,擴大市場自由化,那貿易逆差可能會更嚴重,國內經濟恐怕會更進一步惡化;其次,印度亟欲處理對非關稅壁壘的成本,其中特別指出是中國使用非關稅壁壘,如複雜的產品認證過程,標籤標準,海關清關,裝運前檢驗和進口許可,阻礙了印度進入中國市場;第三,印度希望在RCEP內部建立針對印度保障條款,在自由貿易協定範圍內,應規定在達到相關產品的數量或價格觸發時援引保障措施,以防印度國內產業受損。

印度在2014年也高喊「印度製造」,關注汽車及其零部件、航空技術、生物技術、食品加工、紡織和服裝、製藥產品、皮革製品、IT產品等。上述產業在日本、南韓及新加坡的協助之下,在亞洲地區存在著廣泛國際生產網絡。長期而言,印度參與RCEP將進一步促進知識和技術轉移,印度的出口潛力也會得到顯著成長,甚至還能改善貿易逆差。尤甚,印度與中國存在嚴重的貿易逆差,中國必須承諾為印度商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更多的便利措施,印度也希望中國能加快投資工業園區的增長。RCEP部長會議就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護、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電子商務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希冀推動各方完成年底一籃子成果,並實質性結束談判。

中印較勁下的日本:儼然成為CPTPP與RCEP的橋樑

亞洲各國過去並不熱衷於區域經濟整合,區域貿易協定的數目也屈指可數,其中僅有東協自由貿易區(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為較具規模的FTA。大約在2000年之後,國際政經情勢及區域經貿組織的興起,帶動亞洲各國積極投入區域經濟整合,特別是雙邊經貿協議的簽署。由於美洲及歐洲較早投入區域經濟整合,在整合程度不斷深化下,對於亞洲國家自然會產生示範效應,當然也產生被摒除在外的危機心理,於是亞太地區也搭上了區域整合的列車,此種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近年來持續在擴散中,東協主導的RCEP、美國主導的TPP、日本主導的CPTPP及APEC主導的FTAAP,都是基於上述骨牌效應所驅使。

RCEP談判擬將取消關稅品種比例之貿易自由化率提升至約90%,各方還考慮寫入到實現為止設置最長20年寬限期等顧及新興市場國家的內容,可謂包容性十足,但包容性卻難以真正滿足各方的經貿期待利益。尤甚,日本主導的CPTPP已於2018年12月正式生效,簽約國之間95%的貨物實行零關稅。日本與歐盟的經濟及夥伴關係協定(EPA)也在今年2月生效,歐盟將取消約99%的日本進口商品關稅,日本也逐步取消約94%來自歐盟的關稅。這樣的高標準,日本也同樣希望在RCEP中能有所達成。此外,日本尋求一項涵蓋服務和投資的全面和高質量的交易,而不僅僅是降低交易商品的關稅。

RCEP當中擁有話語權的不只是中國,日本與印度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RCEP日後的談判進程,恐怕會更加崎嶇。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林士清
現任: 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學歷: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
經歷: 台灣經濟研究院南臺灣專案辦公室/組長
台灣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兼任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青輔會青年國是會議/諮詢委員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