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期
2021 年 08 月 11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智權報   訂閱北美智權報  
 
台灣痛苦指數節節高升,應該如何因應?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參考了去年振興三倍券的經驗,政府計劃在今年9月推出五倍券來刺激經濟,問題是台灣正面臨通膨的威脅,繼續刺激消費的後果可能是更難平抑物價,而且失業率節節高升,也與去年的情況大不相同。所以,既然今年的經濟環境與去年已然不同,還應該採用相同的振興券政策嗎?

7月中之後,隨著上半年的台灣經濟數據紛紛出爐,國內主要研究機構紛紛修正全年度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其中,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研院經濟所均把2021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上修至5.16%和5.05%。上修的理由也很類似:歐美國家推展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並逐步經濟解封,帶動全球市場需求。因此,在出口貿易高速成長的帶動下,台灣今年的經濟表現可望跟剛結束的奧運一樣亮麗。

但一般人民對這個指標恐怕毫無感覺,因為台灣的痛苦指數,也在今年第2季出現疫情以來的新高。痛苦指數是由人民生活的兩大難題:物價上漲率及失業率所組成,雖然涵蓋範圍不如GDP一般全面,計算上也不夠嚴謹,卻是少數能忠實反映一般人民生活現實的客觀指標。根據統計,今年過年時,2月份台灣的痛苦指數就已經突破5,之後也呈現了上升趨勢,到了5、6月就已逼近7(圖1),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已經不只是公衛問題,而是與人民切身相關的經濟問題。

今年以來,台灣的痛苦指數節節高升

圖1:2019年7月至今台灣CPI年增率、失業率與痛苦指數變化

資料來源:https://www.stat.gov.tw

先來看勞動市場。失業率在過去一年半裡多半都維持在4%以下,去年7月的畢業季後失業率甚至還呈現下降趨勢,顯示當時的雇主並沒有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減少雇用。只不過,今年1月份以來失業率就穩定逐月增加,到了6月份時已經高達4.76%----別忘了,這還是7月畢業季、大量社會新鮮人投入職場前的統計。

更值得玩味的是CPI年增率。長期以來,我國財經部會的政策方向都是「溫和」的通貨膨脹,把CPI年增率目標設定在0~2%的區間之內,每年幾乎都能達成目標。不過,去年台灣剛出現疫情時,民間消費迅速降溫,從3月開始居然出現連續的7個月通貨緊縮。因此,以後見之明來看,去年7月發放的振興三倍券來鼓勵民眾增加消費以避免經濟衰退的風險,算是相當正確的策略。

不過,今年的情況與去年完全不同。首先,4月、5月的CPI年增率都超過了2%的政策範圍,就算考量到前一年的低基期效應,物價彈升的幅度就已經非常值得注意;而接下來的7月,也就是本土疫情爆發、全台三級警戒近兩個月後,CPI年增率仍是讓人非常擔心的1.95%---別忘了,接下來的9月開學季,可能又會迎來新一波消費高峰,推升物價繼續上漲。

今年以來,CPI年增率已兩度突破2%警戒區

正因為如此,許多社會輿論在近期才大聲疾呼,希望政府可以直接發放現金給人民,而不是像去年一樣發放振興券。若政策目的只是刺激消費,那麼有使用期限的振興券確實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創造大量的消費金額,但台灣現在已經面臨物價持續上漲的風險了,如果這個時候還發放刺激消費的振興券,恐怕更難控制物價上漲幅度,壓縮未來央行等財經部會的政策空間。

發放現金則不一樣。首先,現金本身就有增加人民所得的效果,而所得增加的效應之一也是擴張消費,所以發放現金同樣能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只是成效會比振興券更為溫和,使物價上漲維持在可控的範圍內。此外,現金沒有使用期限,又具備了儲蓄的功能,對於這段期間內失業或者收入減低的民眾來說,將會是一筆不可多得的急難救助金,再搭配其他社會安全機制,就能安然度過這段物價高漲、工作不好找、也不知何時才有出口的困境。

總之,從痛苦指數的變化來看,如果說一年前是振興重於紓困,那麼現在就是紓困重於振興。只要選對政策工具,就能有防止問題進一步惡化。否則,疫情將從公衛問題、經濟問題、最終演變成最難解的社會問題。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