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期
2022 年 07 月 27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智權報   訂閱北美智權報  
 
從新加坡做法看政府如何提供中小企業綠色轉型評估
蘇翰揚╱產業分析師

數位轉型可視為企業綠色轉型的前奏,許多歐美大型企業已透過數位技術監測與改善碳排狀況,甚至進一步要求供應鏈夥伴遵守相關碳排規定,在影響力投資與政府政策要求下,未來企業的碳排放能力將成為評估一家企業價值的指標之一;中小企業在當中受到的衝擊不會是最快的,但範圍可能最廣,因此必須及早準備;政府在協助之餘,或許也能參考鄰國新加坡的做法。

綠色轉型刻不容緩,數位綠色科技成為風潮

2022年5月舉辦的達沃斯論壇上,各方討論的主軸著重在循環經濟、淨零碳排,與其他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其中,多家國際大廠執行長與政府官員皆提及數位科技在產業綠色轉型應用的必要性,這股「雙軌轉型」的趨勢從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4.0」即悄悄展開,物聯網、感測器、雲端、人工智慧、數據科技的融合無疑促進企業數位轉型;與此同時,當前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抬頭、永續消費觀念如野火一般蔓延,從個人意識蔓延至企業決策,甚至多國政府也開始思考制定循環經濟、綠色消費政策,以符合淨零碳排的要求。

緊接著2021年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26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 26)會議提出格拉斯哥氣候公約,一方面重申《巴黎協定》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幅度控制在1.5℃之內的目標,一方面呼籲各國必須在2030年前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5%,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淨零碳排需要處理與分析大量的數據,同時結合環境與產業的領域知識,透過軟硬體的整合來達成。因此整體產業,特別是對製造業而言,公司在這近十年的數位轉型成果,將影響未來投入減碳的時程。

東南亞積極推動「數位+綠色」的雙軌轉型

相較於歐洲,甚至美洲,亞洲的淨零碳排速度相對緩慢,特別是南亞的印度與東協國家,基於經濟正值起飛期。以東南亞為例,人口紅利帶來龐大數位消費市場,根據Google、淡馬錫、貝恩顧問公司發布「2021東南亞數位經濟報告」指出,東南亞之網站商品成交金額(Gross Merchandise Volume,GMV)在2030年將達到一兆美元,亦即每十位消費者就有八位的購物行為在線上完成,其中以泰國與菲律賓的數位消費者人數增加最多。在消費品項部分,以生鮮百貨、美妝、服飾、電子產品為大宗,其次則為影音訂閱、食物外送與交通服務,這些需求進一步催生店家提高數位化程度,龐大的消費商機促進產業數位轉型。

然而,這卻也帶來潛在環境衝擊,因此,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東協國家紛紛投入結合「數位+綠色」的雙軌轉型,在兼顧經濟發展同時,也降低環境衝擊。由於東南亞目前為亞洲成長型經濟體,近年來吸引許多外商如寶僑、英飛凌、戴爾、施耐德、嬌森、三星、特斯拉等大廠投資;同時,東南亞新創生態的蓬勃發展也吸引國際企業創投、創投、私募基金等機構投資人佈局,成為全球投資焦點。對台商而言,在美中貿易衝突與供應鏈影響下,台商紛紛在亞周尋找中國以外的第二生產基地,根據我國經濟部投資審會資料指出,台商2021年在東南亞投資金額為58.1億美元,在中國的投資為58.6億美元,已接近黃金交叉;雖然短時間內台商無法將東南亞作為中國大陸的替代製造基地,但分散生產據點已成為業者在政經不穩定環境下的共識。

新加坡的LOWCARBONSG成為企業綠色轉型第一步

LOWCARBONSG由UNGC的新加坡分支機構Global Compact Network Singapore與碳價領導聯盟新加坡分支機構(CARBON PRICING LEADERSHIP COALITION SINGAPORE,CPLC SINGAPORE)聯合發起,其他參與者包含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國家能源局(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NEA),以及數個產業公協會,為跨政府與產業的減碳專案。參與的企業首先需運用過去能源排放、運輸所產生的廢氣資料作為基底(baseline);其次,企業需參與由LOWCARBONSG舉辦的工作坊,學習運用CERT工具衡量氣體排放狀況,爾後再在產能、毛利、費用、淨利、建築面積、人員配置等面向上,思考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又能兼顧獲利與成本控制。

該計畫長達18個月,前6個月著重在設定減碳標準與使用CERT工具,爾後的12個月則持續監測碳排情形並作出改善方法。CPLC SINGAPORE在後12個月時協助企業引進減碳解決方案,降低企業作業成本。截至目前,已有32家新加坡企業提交參與計畫,其中中小企業佔比69%,大型企業佔比21%,在碳排放量部分,根據當前各企業提交的CERT報告統計,直接排放量達484,534 kg/co2e、間接排放量達1,450,657 kg/co2e、其他排放量為30,481 kg/co2e,顯示企業仍有相當進步空間。而根據受訪的參與者指出,企業在減碳時首要遭遇的問題是產能與碳排放的交戰,舉例而言,食品業在疫情與斷鏈的挑戰下可能遭遇突發性插單,促使企業在短時間內投入大批次生產;其次,中小企業在減碳常遇到缺乏投入減碳工具的資金,或是啟動較大型(如企業層級)的減碳中按時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大型企業主要面臨的挑戰則是專業技術人才不足,以及難以找到了解領域知識(domain know-how)的供應商。

層層分析及評估,提供企業排碳指引

有鑑於此,CPLC SINGAPORE提供數個指引供企業參考,該指引分為Scope 1與Scope 2兩種。前者著重在減少企業在石油與天然氣的排放,例如重新規劃運輸路線,降低時燃油排放量、隨手關閉未使用車輛之引擎(包含汽車臨停)、鼓勵企業使用預測性維護設備、降低冷氣的使用等,屬於較基本措施,但可直接減少碳排放。Scope 2屬於間接減少法,例如使用LED照明燈、在設備與車輛上安裝排氣量監測設備/裝置、採購太陽能等,Scope 2的耗費成本較高,因此如數位轉型一樣,需要由本身具備相關預算與規劃的企業執行較為妥當。

一個案例是成立於1995年的Vac-Tech Engineering,該公司主要業務為提供各式工業服務,例如馬達與油泵設備清潔、廢水處理、有毒物質處理等,而公司自身也投入減碳措施,例如從辦公室的每組 3個燈管中移除1個來減少不必要的照明,這小小的動作幫助公司在不影響辦公室亮度和員工工作效率的情況下節省了2.2%的用電量。另一案例為MTQ Engineering,其主要業務為提供設備維護與租賃服務,為減少自身用碳量,MTQ Engineering屏棄使用1,400升柴油倉庫,同時計劃在一年內逐步淘汰柴油運輸車,同時在2022年安裝屋頂太陽能板,逐步以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

給我國政府針對中小業者綠色轉型之參考建議

過去的產業結構使企業以強化生產效率為導向,量、價、時間為三大最具競爭力的生產要素,運用專業分工來達成勞動套利,對終端需求掌握度相當低,導致難以掌握端到端流程,如生產、銷售、營運、管理、客戶需求分析等環節,除了限制新商業模式發展的可能性外,過度要求存貨管理所行使的精實生產在面臨地緣政治環境與疫情衝擊下反而容易造成出貨不足的窘境。同時,在零碳經濟與綠色供應鏈持續發酵下,業者難以仰賴自身之力達成,製造業業可透過聯盟方式,以工廠為減碳出發點,在供應鏈上下游夥伴、政府、消費者等各方利害關係人間找出企業獲利與社會效益的平衡。

此外,數位科技的應用除轉型外,也開始應用在環保領域上,由軟體定義與驅動的綠色科技解決方案可能成為大型業者的下一個成長動能。與數位轉型不同的是,淨零碳排具有時效性,多數企業可能在2050至2070年間加速達成目標,由於環境參數需處理巨量資料,在「綠金企業」驅動下,掌握軟體技術優勢的業者可掌握可觀的綠色商機。事實上,這也正是當前我國企業在投入數位轉型時可同步規劃的項目,由於大型企業的數位技術掌握度高,相較之下中小企業在面對淨零碳排時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無法如LOWCARBONSG等國際化機構的資源,但政府可與相關單位合作,針對供應鏈排碳的議題,層層規劃不同減碳路徑藍圖,提供我國中小企業減碳指引,針對Scope1-3與各產業列舉可行之評估與減碳做法。而由於當前中小企業也開始投入數位轉型上,可將數轉視為綠色轉型的前奏,在提升自身營運效能後,轉為投入更大的減碳行動。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蘇翰揚
學歷: 國立中正大學企研所
經歷: 產業分析師
專長: 產業分析與市場研究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