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創新社會透視
樓起樓塌:看閃購網站Fab.com的再次轉型變革

鄭緯筌

2013.11.18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 孔尚任《桃花扇》

《桃花扇》是清代傳奇的代表作品,描寫明末清初時一樁淒美的愛情故事。我們都明瞭,一個政權的成敗興亡,也許需要三、五十年的更迭才能理出脈絡,但如果是網路企業的崛起與滅絕,可能短短幾載就看得出端倪。來自美國的Fab.com(http://www.fab.com),或許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這些年,台灣的網路購物圈因為某些網拍賣家的崛起而顯得有聲有色;近來,又因為一些新業者的加入而顯得風生水起。展望台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此刻,希望Fab.com的故事可以帶給大家一些啟示和省思。樓起樓塌往往只在須臾之間,制定決策時更需要小心、謹慎。

如果你關心美國網路圈的發展,也許聽過Fab.com轉型(Pivot)的故事,他們深諳精實創業(Lean Startup)的要旨,不但很快找到市場的缺口,也獲得許多知名創投的青睞,募得大筆的資金,順利躋身十億美元俱樂部的一員,與Pinterest、Evernote、Dropbox等知名網路企業並駕齊驅。

話說從頭,由傑森.哥德博格(Jason Goldberg)和布萊德福特.雪罕默(Bradford Shellhammer)所建立的Fab.com,於2010年2月正式在美國紐約市成立。原本主要的客群是針對男同性戀人士提供服務,希望打造成男同志版的Facebook,但成立之後幾經努力卻只有十三萬名會員,而該站的活躍用戶更是少到屈指可數的三萬人,完全不符預期。

後來,哥德博格和雪罕默(最近剛剛宣布離開Fab.com,轉任該公司顧問)決定放棄這個原始的構想,重新轉型做設計類商品的閃購(Flash Sales)網站。他們決定和設計師聯手,共同尋訪、探索全球各地酷炫有形的商品,然後再推銷給有興趣購買的網路消費者。換言之,Fab.com主要係以設計商品為主軸,搭配限時特惠購物策略來吸引買家關注。

新版的Fab.com在2011年6月9日上線,由於行銷策略操作得宜,一開站就順利吸引到若干喜愛新鮮事物的網友的注目。限額邀請的策略操作,加上媒體報導的推波助瀾,讓哥德博格和雪罕默這兩位幾經波折的創辦人,終於嘗到一夕成名的滋味。

時序進入2011年11月,Fab.com很快掌握了一百萬名會員,這個速度遠比Facebook、Twitter和Groupon都來得快!2012年9月,該站的用戶數來到750萬,而時序進入12月,會員人數更一舉突破了一億大關。不只美國人喜歡,世界各地的消費者也都對Fab.com讚不絕口!舉例來說,單單在2012年第四季,就有高達30%的銷售金額是由美國以外的用戶所貢獻。Fab.com也宣布從2011年6月以來,他們已經在26個國家售出了430萬件商品,平均每分鐘賣出5.4件(購物季的時候曾創下每分鐘銷售17.5件商品的佳績),而這個成績好得令人瞠目結舌,儼然成為全球眾多電子商務網站之中的翹楚。

Fab.com的成功自然不在話下,能夠迅速在競爭激烈的電子商務領域站穩,主要的關鍵不外乎以下幾點:在產品面的部份,由創意總監雪罕默操刀,親自精選每一款在網站上銷售的商品;在網站營運的部份,也有貼心設計而不令人生厭的電子郵件提醒。Fab.com不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們開心消費,也讓合作銷售商品的商家感到滿意。

在轉型為閃購網站並獲得眾多消費者的青睞之後,Fab.com開始構思下一個發展的契機。「我們想做亞馬遜和沃爾瑪的全球替代網站!」今年3月接受Fast Company雜誌專訪時,共同創辦人兼創意總監雪罕默表示,「我們正在建立一個品牌,計畫發展我們自己的產品線的一部分。」

不只消費者喜歡,也有許多創投業者和天使投資人看好Fab.com的發展潛力。像是來自中國的騰訊、日本的伊藤忠商事、新加坡的新加坡電訊以及Skype共同創辦人詹斯壯(Niklas Zennstrom)所創立的Atomico創投,紛紛押寶哥德博格所領軍的Fab.com。

歷經四輪的募資之後,哥德博格手中握有的資金,足可支應他們到2015年的發展,而今年的收益預估可望超過2億美元。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和軌跡發展下去,感覺Fab.com距離股票公開發行(IPO)的日子似乎也就不遠了?然而,網路業最有趣也殘酷的地方就在這裡,沒有人說得清楚未來的面貌和輪廓,就好像消費者的喜好也時常更動,初一十五不一樣!

今年7月,媒體傳出Fab.com取消了他們位於柏林辦公室的100個職缺,緊跟著又在10月也裁撤了紐約辦公室超過101位以上的員工。就企業營運來說,Fab.com的前景無疑是亮起了紅燈。

「經營閃購網站,形同是每天都開設一家新商店。因此,我們必須在歐洲複製相同的營運模式。」對於這波裁員風波,創辦人兼執行長哥德博格指出這是為了減少歐洲和美國兩地的重覆職位。希望經過職位的重新調整,儘快協助Fab.com從閃購網站再度轉型為全球的綜合型電子商務平台。同時,他們也不排斥嘗試經營實體店面。

「Fab.com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性的電子商務網站,因此我們必須改弦易轍,採用這種營運模式。」哥德博格斬釘截鐵的說,他的強硬作風也展露無遺。

強勢的領導風格固然有助於凝聚團隊共識,但也可能帶來反效果,像是過去一年內,居然有11位高階主管因不滿哥德博格的領導作風而離職,顯示Fab.com內部充滿歧見。更令人震驚的是連當初共同創業的夥伴雪罕默,也選擇在最近向董事會遞出辭呈。

雪罕默透露,「這家公司是我的心血結晶,我對它的表現感到與有榮焉。但是,我也擁有一顆探險家的心,我不習慣墨守成規,我想要創造其他的東西,所以決定離開Fab.com。」

哥德博格在接受富比世雜誌專訪時,已經證實這項消息。「是的,我很傷心老朋友的離去,但我也的確看到(Fab.com)前進的契機,不能不繼續努力!」雖然創業夥伴即將遠去,但他將繼續帶領650人的團隊前進。

許多創業公司擁有漂亮的辦公環境,而Fab.com的辦公室相對顯得樸實。哥德博格在某面牆上貼了一張紙,上面寫著「嘗試失敗吧!」。誠然,嘗試失敗是創業精神的核心,但失敗和成功之間的距離不過是咫尺之遙,想必當家的哥德博格最近一定深有感觸,或者更是點滴在心頭吧?

根據媒體報導,Fab.com主要消費客群的年齡層大多落在25歲到45歲之間,喜愛瀏覽和購買獨特且具有美感的特色文創商品。Fab.com在今年5月成立了新的設計專賣店,也嘗試自行設計和製造部分產品,但無論是裁員或者調整原有已經成功的閃購經營模式,其實都是一個很大的賭注。

一旦轉型成為綜合型的電子商務網站,不但意味著該公司要儲備更多的商品庫存,也必須跟更多的同質性電子商務網站競爭(包括全球電子商務網站龍頭亞馬遜),更重要的是這些原本支持Fab.com的消費族群,是否會因此變心,甚至轉移到Zulily、Hautelook、Ideeli和Rue La La等競爭對手呢?這個問題,同樣也值得關切。

據國外媒體揭露,Fab.com最近的裁員人數高達250多人,而過去引以為傲的驚人流量也迅速下滑。雖說流量不完全等同於訂單,但產業界都看得出來Fab.com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捩點。

「在電子商務的領域,訪客的素質遠比數量還來得重要!Fab.com訪客的素質很好,客戶不但樂於購買我們的創意產品,而且還會重複購買。」面對劇烈的變革,Fab.com的發言人黛博拉.羅斯(Deborah Roth)還是顯得老神在在。毫無疑問,Fab.com的創辦人哥德博格正在進行一場豪賭:如果成功了,將是再一次華麗轉身,全球媒體和創投圈想必積極且瘋狂追捧;但若失敗了,不但好不容易打下的閃購江山將拱手讓人,恐怕企業本質核心也無以為繼,後果難以想像。

對於瞬息萬變的網路產業來說,唯一的「不變」恐怕就是這個產業會不斷的「變」。近年來受到「精實創業」的啟迪,全球創業圈相當吹捧「Pivot」的概念,但也有專家指出不能亂用這個名詞,除非你願意坦承失敗。Fab.com過去的轉型,把這個原本只想做男同志生意的社交網站,變成全球知名的設計商品閃購網站。他們在2011年、2012年繳出亮眼的成績單,讓2013年初順利獲得創投業者的挹注,但卻又因為太過積極想擴張企業的規模,導致一連串的風波。

─    歐洲和美國辦公室的裁員、網站流量的下滑,甚至連共同創辦人都倦勤。對於一家成立不過三年左右的網路公司來說,這些其實都是很大的警訊。

創辦人兼執行長哥德博格的鋼鐵意志還能貫徹多久?而轉型成為綜合性電子商務網站的可行性又有多高?這些都是外界亟欲想要得知的訊息。

這些年,台灣的網路購物圈因為某些網拍賣家的崛起而顯得有聲有色;近來,又因為一些新業者的加入而顯得風生水起。展望台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此刻,希望Fab.com的故事可以帶給大家一些啟示和省思。樓起樓塌往往只在須臾之間,制定決策時更需要小心、謹慎。

 

作者簡介
作者:鄭緯筌(Vista Cheng)
現職:

Tappier網站(http://tappier.com)、TRIO網站(http://trio.tw)創辦人。專欄文章散見數位時代、Wired.tw、梅花網等兩岸知名科技媒體與行銷網站。

經歷:
曾任APP01網站總監、數位時代雜誌主編、蕃薯藤網站製作人,來自風城,現居臺北市。悠遊於網路、媒體與科技產業,喜歡閱讀、書寫和嘗試各種新事物。歡迎造訪部落格(http://blog.vista.tw)或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vista.tw),進行交流!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