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反創新社會透視           
 
「只是搶人才大戰?」上篇
由google來台大舉獵才檢視台灣產業與人才困局
唐鴻╱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4.03.18

Google、Apple、Line等經營績效在全球名列前茅的知名外商,近期不約而同的都來台灣大舉徵才,而且涵蓋範圍甚廣,不僅限於IT專業,引發了台灣就業市場的一陣騷動!當然,主要還是因為這些徵才外商,喊出的口號都是高薪搶人!以Google為例,宣稱雖無法透露徵才的起薪,但相信薪資福利在業界絕對具有強大競爭力!這讓鴻海董座郭台銘也喊出對抗的策略:「只要拿Google錄取單來鴻海,薪資(比照Google)翻2-3倍!」,雙方你來我往,在在都引發了新聞熱潮!


圖說:Google營運據點遍佈全球,來台大舉高薪徵才成為話題,是因為台灣人才「俗又大碗」嗎?

但讓人值得深思的是,媒體一方面報導外商企業在台大舉徵才,一方面又大作台灣平均薪資屢創新低的新聞,讓很多讀者產生錯覺,以為外商是因為台灣人才便宜好用,才來台獵才,但鴻海郭董振臂一呼「三倍薪搶人」,才讓很多人驚覺,台灣人才也可以很有價值!

可惜,郭董顯然曲高和寡,跟進用高薪搶人才的企業幾乎沒有…當然許多人會感嘆與反駁,台灣大部分企業規模都不如鴻海,當然無法祭出相同的高薪搶人策略…但其實不論企業大小,為什麼台灣企業賺錢賺得很辛苦?很重要的原因是「台灣缺乏有眼界的創新企業」,而形成這個窘境的成因,在於政府、企業、人才三方向的背道而馳,無法同心協力的結果。本篇先由政府與企業兩個面向探討,下篇再探究個人面對這樣的企業局勢,應該抱持怎麼樣的因應戰略。

政府面

政府當然無法直接「製造出」有眼界的創新企業,但是政府可以提供創新企業成長茁壯的土壤,即產業政策與教育政策。

產業政策方面,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多半請學術界研究產業發展,然後報告,但是很多報告「結案就等於結束了」的做法,早已為企業界詬病,認為這種方是根本無法讓政府了解企業真正需求…日前科技部成立時,即針對這個問題宣示要強化產學合作,找出台灣的下一個產業新星。

當然,政府引導產業發展,過去有成功的案例,例如半導體產業的成功,但也有已經被打入負面標籤的案例,例如還在掙扎的兩兆雙星。產業政策面影響很大,希望政府吸取過去教訓,集思廣益收取業界經驗與需求,走出學術主導的產業政策象牙塔,真的提供有效的產業政策,方式還是多多了解產業需求,別鎖在產業研究的象牙塔內。

教育政策方面,台灣並不缺高等教育,但是這個「不缺」所引發的問題,也早已經見諸公論,但台灣的教育系統對於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更嚴重的是無法培養出「眼界」,意即只有專業技能的訓練,沒有培養思考與研判未來的能力,只強調考試要考100分,沒有思考,達到100分…「然後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台灣教育體系放進一隻蝌蚪,這個系統只會想把他培育成恐龍,而不會讓蝌蚪發現他的未來是青蛙,然後這隻青蛙應該如何找出自己的優勢…當然,要翻轉教育政策,很重要,也已經有很多討論,但希望翻轉教育政策,馬上產生對產業有利,要速效則非常難,由企業或個人自覺才不會發生「遠水難救近火」的窘境。

企業面

台灣的企業不缺專業技術,但是多半很難成長到一流的企業,甚至大部分企業只是幫人打工的程度,產業鏈的前後端都無法掌控,主要的原因在於本文前述,台灣缺乏有「眼界」的創新企業,造成大部分企業從業人員,甚至經營者都無法比別人「看得遠一點」甚至「看到山的那一邊」。

眼界決定了企業能不能看得比別人更早更遠更深入,也直接決定了企業的選擇與決策,沒有眼界的企業不但守成守的如履薄冰,甚至可能稍一不慎就被市場趨勢轉向所淘汰。

眼界的培養當然不是一朝一夕,但有一個很好的輔助思考工具,就是「以品牌想像力來創造價值」,許多企業的發展,只能或只想節省成本,思考如何把100元成本省成50元,才有利潤,但以品牌想像力來創造價值,則是1元成本加值成100元,利潤來自加值。

成功案例,如「微熱山丘」把鳳梨酥打造成精品品牌,創造了完全顛覆原本鳳梨酥只是低價小點心的思維,在東京的旗艦店,一顆鳳梨酥甚至可以賣到約新台幣90元。微熱山丘的品牌策略,就是不同於原本「鳳梨酥製造業」的競價思維,反而是拉高原料收購價,只收高品質的原料,並且利用精品的經營手法,創造出微熱山丘的市場區隔。

台灣的便利商店,也是打造品牌力非常好的案例。當初便利商店引進台灣時,大部分人認為,不過是營業時間比較久,店面比較漂亮的「雜貨店」,許多當時真正的雜貨店認為自己進貨成本低,又有人情味,面對商品單價明顯較高的便利商店不以為意。

但是便利商店在台灣的發展,也不是走削價競爭路線,反而把「服務」發展成品牌力,發展出影印、購票、代收、生鮮蔬果、喝咖啡、霜淇淋等服務,等於把文具店、電影院購票處、郵局收發、生鮮超市、咖啡廳、甜品店等等原本的服務優勢及於一身,讓便利商店至今已成為全球羨慕台灣的重要品牌力。

小結:政府與企業眼界不足讓人才變棄才 外商趁機招兵買馬敲警鐘

「人能盡其才」是國家興旺的根本,其實,一個產業發展興盛,企業活力旺盛的經濟體系,外商來台獵才很難成為熱門新聞,企業由人組成,人才本來就是大家搶,天經地義應該沒有新聞性。但是當外商是因為台灣人才「俗又大碗」才大舉來台獵才時,則顯見台灣的經濟體系,已經敲起警鐘。

在這股外商獵才成為大新聞的氛圍下,更值得分析的議題是,台灣各種人才面對幾乎要去外商甚至出國,才能有較佳待遇的產業環境,究竟該如何因應?限於篇幅,請待下篇的分析探討。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