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反創新社會透視           
 
薪資凍結15年 企業主:謝謝人力銀行
姜清凰╱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4.07.01
台灣的人力銀行是一個很特殊的文化,大大小小的人力銀行競相炒作話題,十五年來,大學畢業生起薪從28K被一路喊到16K,在勞動部今年公布後才發現原來是27K。探究人力銀行的樣本與調查方式,即可知其粗糙不堪之處。然而在無管理也無約束的情況下,人力銀行的誤導造成勞資資訊的偏差,使得勞工薪資低落、許多企業也找不到人。勞工薪資凍漲十五年,人力銀行堪稱推手。所幸,在國際職業社群網站Linkedin要進軍中文市場後,這樣的情況有機會出現轉變。

自網路興起之後,勞工使用人力銀行找工作取代了傳統的報紙分類廣告,宣告了數位化求職時代的來臨,而在傳統104、1111人力銀行兩大興起之後,又陸續地跑出如yes123(自由時報成立)、518人力銀行(數字科技),以及一些小的網路人力銀行或求職app等。這樣數位平台媒合的找工作生態,如同寡佔市場般的緊緊掐住勞工找工作的管道,人力銀行喊薪資跌就跌、喊漲就漲,時而唱衰新鮮人、時而嘲諷轉職族,人力銀行從90年開始迄今15年的時間,彷彿間擁有了台灣的勞工與薪資調查的話語權,一切都由人力銀行說了算。企業裁員多少,不是看經濟部的歇業家數統計,是聽人力銀行的;企業降低起薪,用的是人力銀行網站上最極端的個案,然後變成每家公司比較的參考;企業的薪資統計,看到竟然不是勞委會與主計處的資料,而是偏向資方人力銀行自己的調查報告(畢竟付錢的是公司),這樣的現象,合理嗎?

在政府怠於宣揚人力資源調查(勞委會、勞動部本來就有職類薪資調查)、以及人力銀行紛紛重金邀請媒體與網路高手不斷的炒作話題下,最終勞工的薪資或人力資源現況,人力銀行說了算。在人力銀行的獲利模式終究是來自於徵才企業的情況下,人力銀行手上的調查天秤逐漸地往企業傾斜、對勞工越來越不利,甚至人力銀行的發言人、主管,可以在公開表示要新鮮人去當免費的志工、說大學生延畢就是懦夫。在人力銀行拼命以話題聳動競爭下,不斷加碼唱衰台灣勞工薪資,。為什麼?因為談加薪,媒體沒興趣;講衰退、裁員、失業,塑造恐慌,才會有被報導的機會。於是在不斷競相加碼下,新鮮人起薪年年降,年頭年尾到隔年,一降、再降、年年降。

確實,社會的薪資不振,不全是人力銀行的責任,然而在亞洲各國裡、台灣可以是唯一維持這麼長久龐大的薪資不振的國家,相較於他國這麼獨一無二的人力銀行議題炒作文化,難道不是扮演重要催化劑的角色?

人力銀行自出現以來興盛了十五年。十五年來,我們的上市櫃企業EPS連年成長,但勞工的薪資卻是跟漸凍人一樣的萎縮。我們的人力銀行喊薪資冷凍、薪資衰退,全國的大小企業主可以告訴你薪資不調有理,有調薪你就要感謝「溫暖的小確幸」,而忽略員工本來就是跟公司共享獲利成長的果實,調薪只是反映獲利的成長與通膨而已。十五年來,人力銀行的連年唱衰,從網路泡沫化喊到金融海嘯,亞洲各國的薪資水平都是成長的,只有台灣冷凍。放眼各國,日本、美國、歐洲、中國的人力網站文化也發展很久,宣傳的重心都放在企業招聘與面試技巧上,從沒看過如同台灣如此偏差的人力銀行現象。

台灣的人力銀行,不用負責嗎?

人力銀行怎麼操作新聞?

台灣的人力銀行與媒體的關係由來已久,104人力銀行堪稱始祖。104人力銀行的宣傳方式,其中之一就是針對自己的求職求才資料庫進行統計分析,然後製作成調查報告的形式刊登在晚報上,如果有新聞性,當天的電視媒體、或隔天的日報,就會跟進報導該則新聞,可謂是以最低成本達到宣傳的效益。

然而這套模式,從民國九十一年開始,在其他人力銀行業者加入、陸續加碼議題行銷後,話題就變得越來越辛辣了。這些人力銀行找來了操盤行銷與公關的高手,擁有人數不少的行銷公關部門,規劃不同的議題來發表,最基本的是所謂三大節獎金調查---年終獎金(春節)、端節禮金、秋節獎金,其他大拜拜型的新聞活動,至少會有五一勞動節(勞工痛苦指數)、大學指考前的企業心中十大名校、以及新鮮人心目中的十大求職企業等調查,還有每年逢八月底、九月底必發的新鮮人失業狀況調查等等。

除了大拜拜型的新聞議題求曝光之外,其次會有的就是人力銀行本身自己發想的新聞調查,比如說上班族憂鬱指數調查、夢想情人調查、通勤時間調查、甚至連國片觀賞調查都可以。

看看那些驚人的議題:七成大學應屆畢業生失業、5%大學生兼差搞援交、三成企業要裁員、上班族一個禮拜有幾次性愛,而每年大家最愛玩的版本,莫過於拿大學畢業生的求職態度與薪水來做文章,打從民國九十一年人力銀行評鑑大學畢業生起薪是兩萬七,後來一路砍到兩萬六、兩萬四、最後只剩下兩萬二,前年還有人力銀行加碼喊出一萬六,試想,各人力銀行的規模不同、樣本分布也不同,這種調查出來的代表性,幾近於拿偏頗的個案來當作薪資的通案,變相打壓全台灣大學畢業生的薪資,這樣的作法,合理嗎?

諷刺的是,今年勞動部終於願意出來開記者會講新鮮人的薪資,根據勞動部公布的一○二年「職類別薪資調查」,去年初任人員平均起薪(新鮮人首份薪水、每月經常性薪資)為二萬五一七五元,兩萬七千四百六十二元,這是才是凍漲十五年的薪資真相!試問,那先前人力銀行那些數據、離譜到只剩下一萬六的起薪是哪裡來的?拿個案當通案,影響企業跟勞工之間的薪資,而我們的政府竟然視若無睹,這樣,合理嗎?

人力銀行的調查方式

台灣的企業總家數約132萬家,人力銀行調查的最大迷思,就是樣本代表性不足,以及「email回收調查」,因為人力銀行只能拿自身的資料庫來調查,也不可能養電訪人力。而在這裡面就會出現許多統計上的盲點與謬誤:

第一,    各家人力銀行的規模不同,有的人力銀行有十萬家以上客戶、有的只有幾千家,距離這麼龐大的132萬家企業,樣本代表性在哪裡?
第二,    132萬家企業,各行各業大不同,有的人力銀行科技業的客戶多,有的人人力銀行服務業的客戶多,一份薪資統計,怎麼能代表全部的企業?
第三,    人力銀行的薪資調查如果不是用求職者履歷表上寫的資料,就是讓企業自填、email回傳,回收率、填寫率本來就偏低,而許多薪資除了規定外、本來就是談出來的,拿偏低回收率、偏低的薪資、偏頗的樣本,來當作全體勞工的薪資,合理嗎?

這種不嚴謹、代表性堪稱偏差中的偏差的調查方式,調查方法本來就有問題,拿來談談風花雪月的職場調查,當作茶餘飯後的報導或許可以,拿來發表作為勞工的薪資,適當嗎?而更悲哀的是,有能力的勞工人才不是沒有去處,在台灣薪資被打壓,這些人才用自己的腳、去外商、去其他國家,領取自己應有的待遇,然後,台灣的企業主納悶自己的給的薪資應該合理、卻為什麼不容易找到好人才?好人才為什麼寧可去外商、去陸商?邊打壓勞工薪資、邊招募不到人才,這種奇特不平衡的現象,堪稱台灣的職場特色。

所幸,上班族還有新的選擇,不是只有人力銀行了。

商務版臉書Linkedin興起  104人力銀行急推104plus應戰

以「提供專業人士交流的國際社群」LinkedIn推出中文版本,要進入中國與台灣了。去年,Linkedin的營收成長率高達80%,遠遠超過其他網路公司,被富比士雜誌評論為成長最快的科技公司。

Linkedin是甚麼樣的網站?你可以把它視為商務與專業人士的職業交流、求職臉書,走的是更職業化的服務。你將自己的職業、經歷,以你偏好的方式編輯放到Linkedin上面,然後,你可以開始跟上面的社群互動,根據你選擇的社群、專業領域、以及所在地點,追蹤許許多多公司社群、尤其是外商公司、該公司員工社群的動態與資訊,而這些服務如同臉書或人力銀行一樣,是免費的。

最重要的是,由於專業人士集中程度較高,這裡是許多獵才公司必看與追蹤的地方,許多職務機會只有這裡才有。而且最重要的是,你的履歷表放在人力銀行,無論專業與否、你的履歷表是同時一大群秀給企業看,企業很容易忽略你的履歷,越大的公司,被HR忽略的履歷越明顯;但在Linkedin,因為你的專業被明顯的凸顯出來,會有公司的HR或獵才公司主動找上你。當然,Linkedin自己也會根據用戶的專業屬性或履歷,提供合適的職缺推薦。

相較於台灣的人力銀行,由於Linkedin的商務模式不需要傾向資方,專業人士可以在這裡盡情地享受應得到專業重視,得到應得的工作機會與待遇方案,更重要的是,比起本土的人力銀行,還多了許多國外的工作機會,當然,前提是你要有相當的英文能力。

現在,Linkedin要來台灣了,104人力銀行也趕快推出104 plus應戰,希望減少Linkedin的衝擊。然而Linkedin的龐大既存人際網絡與全球化工作,卻遠非台灣的人力銀行可以比擬,對台灣的上班族與勞工來說,無疑是全新的選擇與替代方案。

上班族找工作薪資大躍進的機會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編輯小記:本篇報導雖以Linkedin作為新的求職典型,但絕非為了幫Linkedin廣告,而是站在要跳脫出勞資偏頗天平的人力銀行求職模式,又要讓使用者與國際接軌,現階段如同Linkedin這樣經營有規模的,在中文市場還沒有,因此謹以Linkedin作為新的求職典型,提供讀者參考。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