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反創新社會透視           
 
美國大學貧窮差距日益擴大
看首富哈佛如何賺錢及回饋社會 - 台灣可以效法?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5.07.01

穆迪投資服務公司 (Moody’s Investment Service) 近期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大學的貧富差距日漸擴大,貧富懸殊的情況已越來越嚴重,這種情況在私立大學尤其嚴重。這主要是由於美國大部分的私立大學有75%的收入是來自學生的學雜費,反觀在私立大學富豪榜的前20大,學生的學雜費只占學校整體營收的15%,其他都是靠捐贈及投資獲利。以2014年私立大學首富哈佛 (Harvard)為例,去年含現金及投資在內的資產共有428億美元,其中經捐贈而來的金額便高達364億美元,占了85%。

圖1. 美國大學富豪榜                                                                                                                  單位:Billion /10億美元

資料來源:Moody’s Investment Service,2015年4月

圖1是美國大學2014年的富豪榜,列出了前10所最有錢的美國公、私立大學,與台灣相反的是,美國私立大學比公立大學更加有錢。前文提到,這些比較富有的學校大部分的收入來源是靠捐贈,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大學2014年的富豪榜前20所大公、私立大學 (共40所)於2014會計年度所收取的慈善捐款占全美國大學慈善捐款的總額60%。美國去年全國約有3500多所大學,那就是說1%的美國大學(40所)便瓜分了60%的慈善捐款金額,由此可見貧富差距有多嚴重。

Moody’s指出,這種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嚴重。因為財源充沛的私立大學現金流充足,可以規劃長期的投資策略;此外,有錢的學校也會用高薪顧用專業的基金經理人來進行風險性投資,像哈佛大學便成立了哈佛管理公司 (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 ,來負責分配、管理及投資其所獲得的捐贈。在過去20年以來,哈佛管理公司年度的投資報酬率都超過12%。另一方面,比較「貧窮」的大學必須仰賴學生的學雜費來維生,但其師資及設備均無法與「富有」的大學相比,在招生困難的情況下,大學間的貧富差距自然會日益擴大。

為什麼哈佛會得到大量捐贈?

美國很多一流大學都會獲得企業或是個人的捐贈,對捐贈者而言,這是對教育、社會及未來的一種投資。以哈佛為例,對於捐贈的人來說,他們是為了支持學校的理念及協助它達成任務,這些捐贈可能當下就會看到效果,也可能是在未來,但他們對哈佛是有信心的。

就在今年6月初,哈佛收到創校以來最大筆的捐贈,哈佛一位MBA校友Paulson & Co.的創辦人暨董事長John A. Paulson捐贈了4億美元來支援哈佛的工程及應用科學學院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SEAS) 的發展,而哈佛也將該學院改名為「Harvard John A. 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除了學院的學生外,SEAS也為所有的哈佛學生提供了工程與科技的基礎知識,這是21世紀各領域的領導者都必須具備的,其中著名的哈佛校友除了Paulson先生,還有前微軟CEO Steve Ballmer、NASA太空人Stephanie Wilson及Zappos的 CEO Tony Hsieh 等等。  

捐贈者Paulson先生於1980年從哈佛商學院畢業,並於1994年以200萬美元成立Paulson & Co.公司,成立之初公司只有一名員工;如今在各種領域投資的Paulson & Co.經手的投資金額已超過190億美元,且有125名員工公分布世界各地。對於Paulson先生來說,捐助哈佛也是一項投資,他說:「沒有任可事情比提升人性及教育更重要。在過去379年以來,哈佛不管是在紀律、原則及眾多的學科上,都在全球各地帶來深遠的影響,讓人性有正面的發展。今天我送給哈佛這一份大禮,可以造就SEAS成為21世紀的工程領導者,讓哈佛的優良傳統延續下去」。

Paulson指出SEAS是哈佛的另一個新領域、新境界,而SEAS也曾承諾會成為下一個主要的研發創新中心。Paulson說:「身為哈佛的校友,我從哈佛的教育獲益良多,對我來說,能夠支持這一份努力既是特權也是榮耀」。所有對哈佛的捐贈都是由哈佛慈善基金(Harvard endowment)集中管理,而基金其中一個最大的目標就是支援哈佛的研究及教學。

哈佛又如何回饋社會?

另一方面,哈佛對社會、尤其是它身處的麻省 (Massachusetts),貢獻良多,回饋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身為大學的首富,哈佛的口袋很深,因此會提供不少獎學金、甚至是全額獎學金,給有志到哈佛進修的菁英學生。據「Harvard and the Massachusetts Economy Facts & Impact」報告指出,每年平均有60%的哈佛大學生獲得哈佛獎學金的幫助,而且哈佛畢業的大學生百分之百不用為了學業而負債。以2013年財政年度為例,來自麻省的哈佛大學生共有872人,而獲得獎學金的就有558人,占了超過六成。

其外,哈佛也為麻省帶來不少研發基金,2013年財政年度所帶的研發基金共8億2120萬美元,如圖2所示。

圖2. 哈佛為麻省帶來的研發基金

資料來源:Harvard and the Massachusetts Economy Facts & Impact

研發創新一直是哈佛的強項,也是其傲人的地方。截至2014年1月為止,哈佛拿到的美國及世界各地的專利共1,710件,就2013年便遞交了231件專利申請;此外,截至2014年1月為止,哈佛已經與343家不同產業的夥伴簽訂了573份專利授權協議,對科技的創新研發有極大的貢獻。

圖3. 哈佛的研發、創新及專利成績單

資料來源:Harvard and the Massachusetts Economy Facts & Impact

圖3. 哈佛對創業投資的支持

資料來源:Harvard and the Massachusetts Economy Facts & Impact

 哈佛模式國內大學可以效法? 成大最具條件

哈佛的經營模式打破了一般人對私立大校以收取高額學費來謀利的刻板印象,其實美國許多一流的頂尖私立大學,如史丹佛、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等,經營模式都與哈佛相仿,一樣是採企業化經營。哈佛的經營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可以起良性循環的作用:因為資金充足,因此可以高薪聘請一流的師資,也因此能吸引菁英學生就讀;假設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不好,也會提供高額、甚至是全額獎學金來支持。待這些菁英份子進入社會之後,為社會帶來很高的經濟效益之餘,也會以各種方式回饋母校,讓哈佛保有充沛的資源,來扶植更多的社會菁英及進行更多前贍性的研究。這種企業化的經營方式造就了多贏的局面:哈佛的教職員可以獲得不錯的薪酬、頂尖的師資可以讓學生接受優良的教育(甚至不用付出高昂學費)、頂尖的學生畢業後,對社會創造經濟效益外、事業有成的也會以捐助金錢的方式來回饋母校。

國外大部分是一流的私立大學比一流的國立大學有錢,而且更容易吸引學生就讀;反觀台灣,情況卻剛好相反。由於政府的補助一面倒的傾向國立大學,加上國立大學的教職員福利比私立大學好太多,以致國立大學可以請到相對好的師資來吸引學生;而在學費的收費標準上,國立大學更是比私立大學便宜一大截。然而,政府編列預算「五年五百億」來為打造台灣頂尖學府,真的有成效嗎?還是只是浪費納稅人的公帑?一位私立大學校長曾經表示:「台灣是需要至少一間頂尖學府的,我也不介意政府把資源都放在少數幾家大學上。像今天占有最多資源的就是台大,如果台大能負起責任,把功能發揮出來,那是可以被接受的,但現在顯然是沒有,因此台大才會那麼容易招來批評與爭議。」

客觀來講,公立大學的教職官就像公務員一般,因此,一旦占了那個位子便不允許有任何改革。在智權報以前文章「去公務員化、大學教師退撫問題阻礙大學自主治理發展中,便詳細探討了此一問題。另外,在「清除一切障礙與不公平  打造頂尖私立大學」一文中,曾經指出」在教育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本來就應該讓經營不善、招生不足的國立大學退場,反正現在大學已經快變成普及教育,不愁學位不足的問題。然而,教育部卻用了一個可笑的藉口:『國立大學的教職員是廣義的公務員,要國立大學退場有困難。』這不是把台灣社會希臘化嗎?因為要養這些實際效益不大的廣義公務員,必須全民買單,這是什麼道理?」所以這邊有一個結論就是:因為怕失去既有的利益,所以公立大學的教職員都不同意大學自主治理,不接受大學企業化經營,因為不願意接受市場的挑戰。

如今看到哈佛的經營模式,再回顧國內的大學,發現成大是最有條件以這種方式打造成為頂尖大學的。就客觀面來看,成大的畢業生早已超越台大畢業生,成為企業主的最愛;此外,在創新研發,專利授權方面,成大的績效也是國內大學之冠,也是企業主尋找產學合作的首選對象之一。再者,教育部之前有意推動大學法人化,但為了避免因大學法人化引起去公務員化而導致公立大學的教職員反彈,因此以只選擇個別大學以試辦方式推動,而成大就是試辦大學之一,只可惜遭內部保守派反對,內部投票一直沒有通過。

哈佛的經營模式除了可以避免浪費納稅人的金錢來養成效不彰的國立大學外,也可以解決產學嚴重落差的問題:企業投資大學 => 大學培育人才投入企業 > 待事業有成再回饋母校;這是很好的傳承及良性循環。其實,政府也不需要幫什麼忙,也幫不上什麼忙;唯一需要的就是法令鬆綁,推動大學法人化早日落實。

 

作者: 李淑蓮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