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期
2017 年 1 月 25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 電子報訂閱管理  
 
美國與中國大陸商業方法專利申請小撇步
蘇之勤/北美智權專利工程研究組

現代社會的商業活動五花八門,伴隨著越來越進步的資訊科技,各式各樣的商業模式不斷推陳出新,例如金融保險、投資租賃、營運管理等領域都有創新的商業方法。雖然這些商業方法是新穎的,卻不一定能申請專利,因為目前各國專利法規對於商業方法類型的專利在專利適格性上的把關是相對嚴格的,每個專利局各自有一把度量的尺,以下將說明美國與中國目前針對商業方法專利的最新動態。

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

以現況來說,USPTO對於商業方法專利之審查應該是最嚴謹的國家之一,因為在美國申請商業方法專利基本上要先通過35 U.S.C. §101專利標的適格性這個大門神,北美智權報先前已介紹過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判例。在申請核准後,還有機會遭遇專門伺候商業方法專利的「涵蓋商業方法(Covered Business Method, CBM)」專利複審,進一步增加專利存活的難度。

事實上,USPTO也不是完全禁止商業方法的專利申請,雖然它把關嚴格,但順著其審查脈絡還是有不小的核准機會,其實就某個角度而言,USPTO只是不希望申請人過度放大商業方法專利的保護範圍,或者說,申請人應該要弄清楚自己的claim寫的是商業「方法」還是只是商業「點子(idea)」。

2016年12月USPTO針對Business method的專利適格性整理出三個範例[1],其中一個是先前報導過的BASCOM案,另外二個是官方提出的假設案例,本文取第一個假設案例「35. Verifying A Bank Customer's Identity To Permit An ATM Transaction」來說明,試著找出USPTO的那把尺。

本假設案例的發明是有關我們生活中常用的ATM,由於現有的交易步驟容易發生盜領等欺詐行為,例如卡片PIN碼被竊取等,所以發明人對此提出新的商業方法,也就是在舊有的輸入PIN碼步驟前先透過手機驗證,其方法是使用者必須先在手機上安裝專用程式,在插入金融卡後,ATM會產生一組隨機密碼,藉由畫面顯示或是直接傳送至使用者的手機,該專用程式接收該隨機密碼後會產生加密圖像,使用者再讓ATM掃瞄手機上的加密圖像,完成驗證後ATM才開啟鍵盤功能讓使用者輸入PIN碼,這樣的驗證方式就可避免PIN或金融卡被竊後的盜領風險。

在範例中,USPTO示範了符合與不符合專利適格性的Claims,以下用表格來輔助對照比較:

表1. USPTO符合與不符合專利適格性的Claims之範例

Claim 1

Claim 2

不符合專利適格性

符合專利適格性

A method of conducting a secure automated teller transaction with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by authenticating a customer's identity, comprising the steps of:
  obtaining customer‐specific information from a bank card,
  comparing, by a processor, the obtained customer‐specific information with customer information from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to verify the customer's identity, and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transaction should proceed when a match from the comparison verifies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customer's identity.

A method of conducting a secure automated teller transaction with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by authenticating a customer's identity, comprising the steps of:
  obtaining customer‐specific information from a bank card,
comparing, by a processor, the obtained customer‐specific information with customer information from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to verify the customer's identity, by
    generating a random code and transmitting it to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that is registered to the customer associated with the bank card,
    reading, by the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an image from the customer's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that is generated in response to receipt of the random code, wherein the image includes encrypted code data,
    decrypting the code data from the read image, and
    analyzing the decrypted code data from the read image and the generated code to determine if the decrypted code data from the read image matches the generated code data,
and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transaction should proceed when a match from the analysis verifies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customer's identity.

資料來源:USPTO;本研究整理

在上表中,左欄與右欄的差異在於紅字的部分,或者可說右欄的紅字部分是如何進行“comparing, by a processor, the obtained customer‐specific information with customer information from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to verify the customer's identity”的說明。

官方對於Claim 2為何能符合專利適格性的說明是縱使這些元件(a processor and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都是習知的,但附加的元素之組合足以說明Claim 2是顯著超過抽象概念(abstract idea),或者以聯邦法院常用的說法是有提供發明概念(inventive concept)。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推論出對於商業方法這種比較容易指向抽象概念的專利,USPTO希望發明人能夠多描述技術細節,換句話說就是把如何執行這個「商業點子」的方法交代清楚,才能成為「商業方法」的專利。

中國大陸知識產權局(SIPO)

大陸在專利的審查規定上也是相對嚴格的,但在2016年尾,SIPO開始著手進行專利審查指南修改草案並同時徵求公眾意見[2],其中針對商業方法之專利,SIPO將修改專利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一章,放寬了對於商業方法之申請的限制。

以下摘錄官方發布之訊息中有關商業方法的部分:
「現行《指南》規定,商業實施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及制度作為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屬於不授予專利權的客體,並明確『組織、生產、商業實施和經濟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及制度』『統計、會計和記帳的方法』等純粹的商業模式不應當被授予專利權。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涉及金融、保險、證券、租賃、拍賣、投資、行銷、廣告、經營管理等領域的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湧現,這些新商業模式市場運行效果好、用戶體驗佳,提升了資源配置和流動效率,節約了社會成本,增進了社會福利。因此,應當對此類商業模式創新中的技術方案給予積極鼓勵和恰當保護,不能僅僅因為技術方案包含商務邏輯和方法就不授予專利權。…此次修改草案明確規定:涉及商業模式的權利要求,如果既包含商務邏輯和方法的內容,又包含技術特徵,則不應當依據我國專利法第二十五條排除其獲得專利權的可能性

小結

近期討論熱度很高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金融科技(FinTech)、區塊鍊(Blockchain)、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新興科技都是偏向非實體物品的創新,而這些流程、服務、管理等發明以專利角度來說容易指向抽象概念,所以這類發明在商業方法專利的申請上就要格外注意技術細節的描述,撰寫claim時盡量避免只有「WHAT」而應該多著重於「HOW,至於寫出多少技術特徵才算是有提供發明概念但又不會過於限縮範圍,這平衡點可能得由申請人自行拿捏了。

 

註釋

 

作者: 蘇之勤
現任: 北美智權專利研發部專利工程研究組研究員
學歷: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
交通大學材料與工程學系學士
經歷: 法律事務所專利工程師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