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期
2017 年 2 月 22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 電子報訂閱管理  
 
智慧醫療,台灣科技業的新機會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比起新藥開發,智慧醫療在台灣受到的關注度一直較低。其實,新藥開發不但曠日費時,而且失敗率極高,投入其中要承擔極大的風險,但在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引領的精準醫療推波助瀾下,台灣已經有不少資通訊大廠往智慧醫療前進。可以預見的是,有了ICT技術加持之後,從醫療院所的營運、醫生的診斷乃至於所有人的健康維護,在未來都將出現一番新面貌。

到底什麼是智慧醫療?不妨先看看心肌梗塞的例子。

在全世界各地,心肌梗塞往往都是人們的主要死因之一,但在當代醫學技術發展下,只要病人發病後及時進行灌流手術(用氣球進入血管,撐開被阻塞的血管壁讓血液流通),就能成功把病人救回來。因此,心肌梗塞病人的到院到灌流(Door to Balloon, D2B)時間就成為拯救生命的關鍵。

在「萬芳20醫療創新管理論壇」上,衛生署技監許明暉指出,依照台灣當前的醫療水準,大部分醫院急診都有灌流的技術,「真正的關鍵其實是Door to Door,」他解釋,病人被救護車送到醫院後,得先做心電圖檢測才能執行手術;如果因為轉診、交通導致到院時間太長,或者心電圖花費太多時間,可能導致急救功敗垂成。

降低D2B時間就能解救心肌梗塞病患

因此,高雄榮總發展出一套12導程心電圖系統,讓病人一上救護車後,就可以用心電圖定位布進行檢測,30秒內就能完成檢查;此外,檢測的數據也會傳輸給專業醫師判讀,根據病人的狀況與位置決定後送的醫院。在整套系統的運作下,高雄地區的D2B時間在2016年8月大幅降低至51分鐘,遠遠領先國際準則建議的90分鐘;如今,這項系統也正在台灣其他地區推行當中。

圖1:高雄市的心電圖系統,大幅降低了心肌梗塞病人的D2B時間

資料來源:「萬芳20醫療創新管理論壇」會議資料,2017/02/10

在醫療體系當中,其實有相當多類似的「痛點」。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李友專院長指出,曾經有研究發現,美國一年當中至少有44,00人、最多可能高達198,000人因各式各樣的醫療過失死亡,包括診斷結果錯誤、檢測結果不夠顯著、對病患過敏原以及家族病史掌握不足……等。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在2015年時,決定推動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主因。

智慧醫療的目的:解決痛點

換句話說,智慧醫療的目的,並非開發出什麼了不起的醫療技術,而是善用ICT技術來減少醫療當中任何可能的失誤,以增進醫療的效率和品質。「未來,醫療也要講ABCD,」許明暉細數,「資料分析(Analytics)、大數據(Big Data)、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跟穿戴設備(Wearable Devices)!」

舉例來說,病床就是個可以改造的對象。許明暉表示,台灣有一組新創團隊設計出可監測病人躺臥狀態的病床。他解釋,一般人在睡眠過程中,多少都會因故下床走動,「這個病床可以監測病人離床的時間長短,如果時間太長就可能代表病人發生意外,就可以通報處理,」他透露,這一套解決方案,已經成功打入美國退伍軍人保險的醫院體系當中。

圖2:衛生福利部許明暉技監

攝影:蔣士棋

第二個例子,是我國2014年開始建置的雲端藥歷。在這個系統中,只要通過身份認證,所有人都可以隨時查詢自己的用藥紀錄,醫生在開立處方時,也可以藉著閱讀病人的雲端藥歷來暸解過往病史或過敏資訊,不但提高了民眾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也能讓降低醫生開錯藥的機率,一舉兩得。

醫療體系的痛點,也是智慧醫療的商機。許明暉透露,已經有不少科技大廠默默往智慧醫療領域卡位,但在人口邁向高齡化、以及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新興資通訊技術快速發展時,智慧醫療仍然充滿了想像空間,值得產業界持續投入。

資料來源: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