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期
2017 年 6 月 01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 電子報訂閱管理  
 
金融業如何踏上雙B之路?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Blockchain(區塊鏈)和(Big Data)大數據就像teenage sex,講的人很多,實際做過的可能沒有,」講者的妙喻,一語道盡了傳統金融業面對新科技接踵而來的複雜情感,而資誠(PwC)發布的研究更指出,全球有將近8成的金融業者認為,2020年就可以在金融領域看到區塊鏈或大數據的實際應用。換句話說,未來四年內,我們現在熟悉的金融服務,就會出現徹底的轉變。

「世界上每個人的生活,被七個王國所支配: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Alibaba)、騰訊(Tecent)還有百度(Baidu)」台大資工系副教授廖世偉解釋,這些網路世界中的巨人,透過搜尋、社交、電商、移動裝置,正逐漸擴大、深化其影響力。

相形之下,金融業正急速被邊緣化,但中信金控信用金融執行長劉奕成卻認為,「我們金融本來就在周邊,但是要能自己找機會!」

區塊鏈:技術還在演進,應用尚待開發

在眾多新興科技中,最被看好將為金融業帶來變革的就是區塊鏈技術。因為具備了去中心化的特性,現行仰賴各個清算登記機構才能完成的金融服務,都會面臨嚴重挑戰。前全球人壽董事長、好險科技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劉先覺分析,2016年全台灣一共有1000萬件的保險理賠案,等於平均每天就有2萬5千件。他指出,「這麼多的理賠案件,未來如果能用區塊鏈處理,對保險公司在時間跟成本上的節省會非常可觀。」

然而,從技術面來看,台灣金融科技董事長王可言則認為,區塊鏈現在還未完全成熟,參與者也還不夠多。「如果要發展到高頻率的交易,像是行動支付、P2P匯款,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他強調,不論是公有或者私有模式,參與者的規模都必須持續擴大,發展區塊鏈才有意義。

圖1:台灣金融科技董事長王可言

攝影:蔣士棋

擴大參與者的另外一面,就是金融業必須更加積極地進行跨業整合。這就牽涉到另一個更大的命題:面對從四面八方而來的龐雜資料數據,金融機構該怎麼去蕪存菁?

大數據:金融業要善用外部平台

劉奕成指出,「如果要談大數據,我們可以從一家銀行採用多少外部資料來看;如果說要做大數據,可是用的都是自己的內部資料,那跟傳統的資料採礦(Data Mining)有什麼不同?」他舉例,像是Google或者Facebook這些平台上都有豐富的資料,但銀行卻不見願意採用,在數據量上就輸了一截。「如果在半夜十二點我突然想要吃點東西,打開銀行的App頂多看得到附近有哪些餐廳,但是Google地圖上還看得到營業時間、評價甚至菜色照片,」劉奕成補充,「而且這些資料,還都是用戶自己提供的!」

換做保險業,劉先覺也相當認同數據的重要性。「保險業本來就是處理數據的行業,」他指出,保險業公司在核保之後,往往都得等到事故發生、客戶要求理賠時才能再度提供服務。「如果在過程當中,我們用穿戴裝置、telematics(車載資訊系統)、或者無人機即時監控保護的健康、行車以及財產狀況,就能降低事故的發生率,而且也能增加服務客戶的機會,把過去的劣勢扭轉過來。」

話說回來,不管科技如何演變,金融業的核心永遠是提供顧客即時、優質的服務。「假設你今天去看電影,剛用信用卡買了電影票,但是離電影開場還有大概5到10分鐘的時間,」劉奕成舉例,「這時候,你一定會收到一封銀行傳來,確認刷卡金額的簡訊,而且這件事情只有銀行能做,Google或Facebook都做不到。」

「所以,當你有這封簡訊以及5分鐘的時間可以運用,能為顧客創造什麼價值?從邊緣找出細微的機會,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劉奕成說。

 

資料來源: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