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期
2017 年 9 月 6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 電子報訂閱管理  
 
時代在變,食品業也要追求智慧化!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台灣有超過6,000家的食品工廠,2016年創下新台幣6,063億元產值,並創造13萬人的就業機會。現今食品工廠主要以大量生產模式為主,但為因應客製化的消費趨勢,未來工廠將朝智慧化生產的方向發展,大數據、智慧製造和機器人將在未來食品業扮演重要角色,無論是智慧化原料管理、製造、配送、銷售和消費系統建構,或是創新產品、服務開發及改善供應鏈,智慧科技都將為食品業帶來翻轉的新力量。但台灣以中小型為主的食品業,面對智慧化的浪潮,與其說是摩拳擦掌、滿心期待,更多的卻是戒慎惶恐的心情……

近年來機器人設計和生產技術的進步,已改變生產線運轉模式,成為食品加工發展的推手。然因加工製程自動化不易,食品業應用機器人速度較慢,台灣廠商多採取逐步導入策略,但未來智慧化科技應用仍將改變食品製造業的樣貌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預估在2025年之前,高科技與智慧化的導入,將使食品產業的生產設備體積更為精巧、靈活,生產製造效率、彈性與客製化能力更為提高。此種優勢最有可能在自動化食品飲料生產線獲得實現與應用,藉由優化生產流程的效率和可靠性,平衡所有零組件的速度,停機時間得以降低,整體設備運轉效率因而大為提升。另外,食品從原料採購至生產製造等龐大資料,藉由物聯網自動、即時蒐集各項生產數據,並上傳至雲端平台運算,能協助食品業者縮短決策時間、節省大量資源。

圖一、食品智慧製造:物聯網

資料來源:食品所整理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黃秋香指出,機器人靈活度高、可重複性工作、適應強,導入食品業可提高整體設備效率,並減少目前輸送機的長度與數量,簡化布局廠房的空間。另外,機器人都是按照標準化設定作業,可提升生產衛生安全。過去食品業多是使用「固定型機器人」,用來執行重複性、重勞力、危險性的工作,未來運用感測器與視覺系統,單臂或雙臂的「協作型機器人」有更多發揮空間,可應用在包裝及食品飲料生產等領域。

大數據下的食品開發管理

大數據的蒐集和分析應用,不但扮演創新連結的重要角色,智慧化供應鏈也正在取代原以機械和生產為重的食品業經營模式。大數據將與生產製造、產品設計和服務交叉連結,可促成消費需求主導的供應模式,同時食品業者也能展現自家產品的差異化價值。

圖二、食品智慧製造:大數據

資料來源:食品所整理

黃秋香指出,大數據分析可簡化開發程序,包括美國穀片公司家樂氏(Kellogg's)、美國食品億滋(Mondelēz)、瑞士食品飲料公司雀巢(Nestlé)、美國罐頭湯公司金寶湯(Campbell)、愛爾蘭營養品公司(Glanbia)等許多廠商,已經開始應用大數據開發管理產品。不過目前多數食品企業的研發資訊,散布於不同部門,未能有效彙整且產品構想的能見度低,加上缺乏全面及制度化系統,導致產品開發成本與風險增加,降低投資報酬率。另外,大數據也被應用於食品業的消費服務管理,像是義大利麵食大廠Barilla與Cisco合作,將原料與產品資訊進行勾稽,當消費者以手機掃瞄包裝條碼,會連接到產品資訊平台,提供產品供應鏈的透明度,成為Barilla的競爭優勢。

圖三、義大利麵食大廠Barilla與Cisco合作以大數據進行消費服務管理。
「Barilla Cisco」的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來源:http://www.gencom.it/index.php/news/168-barilla-expo-e-cisco.html

McCathy研究指出,至2020年,將有500億部生產機械設備將與網路連結,2023年食品產線將與IT密切合作,改變勞動密集的情況和降低維修負擔,提升食品安全。因此,未來食品工廠的樣貌,會是由科技串連食品的整體供應,每部機械設備都將和感測器和物聯網技術進行連結,食品企業必須能收集及善用數據,了解顧客需求並重新改變營運思維,才能取得智慧化的發展先機。

通路業領頭 帶動台灣食品業智慧革命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主任簡相堂指出,面對智慧製造的趨勢,食品業界其實是抱著誠惶誠恐的態度,因為對食品業而言,某些關鍵科技目前可能還做不到;另一方面則是對於製造業本身的惶恐,因為食品業要實現智慧化還沒這麼快,目前可能還停留在自動化、半智慧化。食品業者看的是產業鏈裡整體的競爭力,而在整個產業鏈裡,最容易導入智慧化的就是通路業者,通路業者會向上游製造端、運送端提出智慧化的要求,能配合通路展開智慧化的廠商,相對就會有比較好的議價空間;不能配合的廠商並非完全沒有機會,可能只能從價格或其他方面去競爭。現在國內外的食品大廠都在積極應對智慧製造的議題,不過至今仍沒有完善的解決方案,適用於大公司的,不見得適合台灣的中小型企業,食品產業在發展智慧化的過程中,最在意的就是買家和賣家之間智慧化的腳步。

雖然大數據、物聯網、機器人等技術,對食品業是另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但卻是不得不的必要投入;食品業無需從無到有自行研發,透過外部資源和其他廠商合作,就能事半功倍縮短智慧化進程。簡相堂認為,大數據雖然迷人,但食品業更需要的是深刻掌握消費者生活形態的「厚數據」,若能將大數據結合國人生活形態的細膩變遷,相信會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