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期
2018 年 12 月 26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電子報訂閱管理  
 
【兩岸專利論壇專題】
智慧時代下兩岸專利代理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撰文: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攝影:唐銘偉/北美智權 傳媒設計組

截至2018年12月25日為止,台灣智慧局網站上資料顯示,三年內有代理專利申請案之代理人共587人,分別是專利代理人314人、專利師184人、以及律師89人;在對岸,中國國家知識産權戰略網的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共436名臺灣考生已先後通過中國國家知識産權局的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獲得專利代理執業資格證書。

每個人對以上的一串數字,都應該有不同的解讀,筆者比較想知道的是台灣專利相關的主管單位對這些數字的看法。雖然兩者的基礎不太一樣:前者是已經在專利代理行業執業的人數,而後者則只是取得專利代理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但仍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數據。

2018年,兩岸專利論壇剛滿10周年;無巧不成書,台灣專利師法、台灣專利師考試及台灣專利師公會也是今年踏入10周年[1]。也許不是巧合,而是經過刻意安排的:從台灣專利師法通過及生效、到第一屆兩岸專利論壇的展開,在在顯示了當年台灣專利主管單位在專利環境、專利制度上改革開放的決心。至於對岸雖然早在1988年就有正式的專利代理人考試制度,但真正立志要迎頭趕上國際,大幹一番之時,應該是2008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後的事,算起來迄今也是10年。結算下來,兩岸專利行業在10年間交出了什麼樣的成績單?兩岸的專利環境產生了什麼變化?因為基礎不一樣,也很難比較,只能各自表述。

 
台灣專利師公會副秘書長暨台灣科技專利商標事務所資深合夥人陳啟桐

今年兩岸專利論壇第四場的會議主題為「智慧時代下專利代理行業的機遇與挑戰」,分別邀請到兩岸專利行業的資深從業人員就此議題分享,由台灣專利師公會副秘書長暨台灣科技專利商標事務所資深合夥人陳啟桐打頭陣,率先分享了這邊廂的情況。不過,雖然大會將重點放在「智慧時代」,但兩位講者對「智慧時代」倒是著墨不多。  

由於現場一些對岸來賓對台灣專利代理情況了解不多,因此在進入挑戰與機會之前,陳啟桐先詳細介紹了台灣專利代理行業的發展現況。

一路走來,在專利行業打拚超過15年,陳啟桐引用了錢鍾書在圍城一書中的兩句話來表達他的感受:「 專利行業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急著想進去,城內的人拚命想逃出來」,雖然描述的標的不一樣,但感受是一致的。他說很多人在專利行業中打拚了一陣子之後,會產生是不是該跳出去的想法;但卻有不少人在外面看進來覺得還不錯,心想是不是可以進來闖一闖。他很慶幸在經過這麼多年後,自己還是城裡的一份子。他認為專利行業從業人員就好像守城人,守住這個專利的城堡,守候一個夢想,當中有機遇、也有挑戰。

台灣專利代理行業現況

目前在台灣地區可從事專利代理業務者有3類,包括:專利師、專利代理人及律師。

眾所周知,專利師是2008年專利師法實行後才有的職業,而專利代理人則是專利師法實施前的產品,以專利代理人條例來規範。所以陳啟桐認為專利師其實是一個很新的職業:「今年專利師公會剛歡度10周年,也是第一個10周年,而內政部也把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訂為專利師節」。

陳啟桐表示,專利師與專利代理人於2008年就好像接棒一樣,而律師則是不管在什麼時代,根據律師法都可以從事專利代理業務。不過,筆者認為「接棒說」好像不太恰當,因為專利代理人其實並沒有把捧子交出來,在2008年之後,專利代理人還是一樣可以從事專利代理行業。

究竟目前台灣有多少人從事專利代理工作?截至2018年12月25日為止,從智慧局網站可見: 近三年內有代理專利申請案之代理人共587人,分別是專利代理人314人、專利師184人、以及律師89人。有不少專利代理業者具有不只一個身份,如果同為專利代理人及專利師,可以選擇以那一個身份去執行專利代理的職業,但由於只能選擇單一身份,因此統計出來的人數也不會有重疊之虞。

三大挑戰

陳啟桐指出,在專利代理服務行業中,申請案占的比例最高,但這也是最大的挑戰,主要原因是近年來台灣專利申請案量下降很多。從圖1可見,從2008年至2009年新申請案量是明顯下降的,陳啟桐認為此一時期的申請量下降可以解釋為2008年雷曼兄弟引起金融海嘯,影響公司申請專利的意願。雖然之後有回溫,到2012年達到高峰,有85,000多件,比金融風暴前更高,但有點迥光反照的味道,整體專利申請量在最近幾年還是持續下降。另外,圖2顯示訴願及行政訴訟的案子數量也是呈下降趨勢。

圖1. 最近10年各類專利案件件數統計表

圖片來源:《智慧時代下台灣專利代理行業的機遇與挑戰》,陳啟桐簡報資料

圖2. 近年專利訴願案件數量統計表

圖片來源:《智慧時代下台灣專利代理行業的機遇與挑戰》,陳啟桐簡報資料

在申請案量下降之餘,另一個對應的挑戰就是專利代理人數量屢創新高。這是一種供需的概念,如果案量減少但服務人數增加,市場很容易會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不過,陳啟桐認為專利代理人數量增加不一定是壞事,因為人多好辦事;像是越多人參與專利師公會可以讓專利師發揮更多、體制更建全,「現在有很多事還沒有去做是因為沒有那麼多人力去做,所以我是很樂觀的去看專利師人數增加的議題」。

圖3. 歷年通過台灣專利師考試之人數

圖片來源:《智慧時代下台灣專利代理行業的機遇與挑戰》,陳啟桐簡報資料

除了前兩項挑戰外,技能的提升是兩岸專利從業人員都必須面臨的挑戰。陳啟桐指出在現今專利已不只是技術和法律,還要強調其商業價值。他說專利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目前台灣的專利代理很多都是在做養兵千日的工作,但很少人會在用兵一時著墨,亦即創造價值這一塊。陳啟桐認為這也算是一種挑戰:「因為既然商業價值很重要,專利代理便應該把眼光看遠一點,著眼在專利能創造的價值,而不是把業務局限在和申請有關的專業。所以專利代理要面對的挑戰不僅在法律及技術,包括語言、商業等,都是未來專利從業人員必須要理解的」。

三大機遇

歸納起台灣專利代理行業的機遇,陳啟桐指出其中有一大機遇是產業創新條例第 12 條及13條帶來的。

產業創新條例第 12 條
為促進創新或研究發展成果之流通及運用,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所屬國營事業補助、委託、出資進行創新或研究發展時,應要求執行單位規劃創新或研究發展成果營運策略、落實智慧財產布局分析、確保智慧財產品質與完備該成果之保護及評估流通運用作法。
前項智慧財產於流通運用時,應由依法具有無形資產評價資格或依第十三條登錄之機構或人員進行評價並登錄評價資料於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資訊服務系統。

產業創新條例第 13 條
為協助呈現產業創新之無形資產價值,中央主管機關應邀集相關機關辦理下列事項:
一、訂定及落實評價基準。
二、建立及管理評價資料庫。
三、培訓評價人員、建立評價人員與機構之登錄及管理機制。
四、推動無形資產投融資、證券化交易、保險、完工保證及其他事項。

從以上產業創新條例第 12 條及產業創新條例第 13 條劃有底線的部分可以看出來,是替專利代理從業人員於專利申請以外開闢了一條路。雖然過往這些機會都是會計師在努力爭取的,但就無形資產而言,陳啟桐認為專利師才是專家,所以他鼓勵及呼籲專利師將來要能夠成為無形資產評價人員,必須具備此能力才能抓住機會,把專利價值創造出來。

另外一個機遇則是與創新有關。第一種是事務所本身服務的創新,簡單來說就是事務所必須要隨時注意客戶需求的改變,來調整本身所提供的服務。如果有一些服務客戶認為是過度的,事務所甚至要有破壞性創新的思維,將既有服務形態徹底改革。而另外一種創新就是與市場有關的新興市場破壞,像是AI、區塊鏈盛行之後,新興的(專利申請)市場也陸續浮現。

最後一種機遇就是LegalTech的部分。陳啟桐認為科技將改變專利代理行業的工作方式,包括專利檢索、專利申請、專利分析、專利價值評估、專利侵權分析、以及專利無效分析……等等,都將會有新的面目,往後再藉由人機協作,迎向 「AI+」的年代。

中國專利代理行業現況

接下來在對岸專利代理行業的部分,由全國中華專利代理人協會常務理事劉芳來分享。

 
全國中華專利代理人協會常務理事劉芳

根據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之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10月底,已有42,569人取得中國專利代理人資格,執業專利代理人達到18,468人,專利代理機構達到2,126家。另一方面,歷年通過中國專利代理人考試資格的人數也是不斷攀升,就2017年為例,通過考試人數竟高達5,094人。

表1. 歷年通過中國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之人數

年份

報名人數

實際參加考試人數

通過人數

通過率

1988

1927

1536

281

18.29%

2000

1924

1440

372

25.83%

2002

4450

3223

435

13.497

2004

7804

4947

530

10.71%

2006

8594

5671

712

12.71%

2007

8326

5083

610

12%

2008

8766

5492

692

12.6%

2009

11805

6912

924

13.37%

2010

11851

7034

1368

19.45%

2011

13854

10212

1493

14.62%

2012

16780

11520

2966

25.74%

2013

23226

14734

3812

25.87%

2014

29364

18212

4,777

26.22%

2015

N/A

N/A

N/A

N/A

2016

N/A

N/A

N/A

N/A

2017

32722

N/A

5,094

22.43%

製表:李淑蓮,各大(中國)專利相關網站

也許因為市場比較大,中國大陸專利代理行業的機遇與挑戰也比台灣來得多,劉芳分享了4大機遇及4大挑戰。

四大機遇

(一) 市場廣闊,業務量大,品種豐富
大陸市場廣闊這一點相信不難理解,劉芳在分享的時候就開玩笑說,大陸案件的數量都是台灣案量再加2個零,就是100倍的概念。除了是因為中央政策支持外,劉芳認為以下2點也是讓大陸專利案量持續上升的原因。

(1) 智慧時代創新能力旺盛:在技術應用廣泛及技術迭替快速的時代,不管是為了因應市場現在或是未來需求,研發創新的力道比過往更強勁,推陳出新的技術相對的需要專利保護。

(2) 創新主體意識與需求提高:如上所述,廠商對新技術的保護意識强,相對的專業要求高,因此多委託專業的專利代理從業人員處理。

(二) 技術依賴,複合能力,滲透依賴
中國大陸除了專利申請量持續上升外,也由於產品的技術門檻提高,因此對專業的依賴度也隨之增加。對專利代理業者而言,劉芳指出由於人才需求孔急,特別是複合型的專業人才價值提升,因此對有能力的對應人才來說,是很大的機遇。

此外,由於企業走出去的需求大,帶動PCT案量大增;另一方面,海外進來中國的申請案業務量也很大,因此劉芳認為具有外語能力的專利代理從業人員會有相對好的機會。

圖4是劉芳抓了一些大陸專利代理大所代理的案件量所作出來的統計圖,由於只是用來觀察趨勢,因此數字也只是一個大概。從圖4可見,有些大所每年代理的案件量有上千以上,甚至是5000件以上的都有,難怪劉芳說加不完的班已成為了許多大陸事務所的日常。

圖4. 部分機構三種業務2017年代理量統計

圖片來源:《智慧時代下大陸專利代理行業的機遇與挑戰》,劉芳簡報資料

(三) 數據利用,信息對等,服務拓展
在企業專利規模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企業內部的專利人才已不敷應用,因此,也讓專利代理有機會提供更多元的服務品項,包括數據服務,信息調查、趨勢預判、技術挖掘、諮詢服務,布局設計、以及交易談判……等等。

(四) 工具升級,自動智能,流程優化
主要指質量監控與提供,包括提供數據挖掘公共服務,供內部管理及外部評價應用。
  
四大挑戰

其實挑戰是隨著機遇而來的,因應以上提到的市場快速成長、技術領域擴大、國外需求增加、跨領域已成為趨勢的情況,劉芳認為在智慧時代下的專利代理行業主要有4大挑戰,包括:(1)知識更新,門檻升高且更新快速、(2) 規則探究,保護需求與難點衝突、(3)機構建設,人才培養與市場競爭、以及(4) 競爭變化,機構管理與成本控制。

就第一點知識更新,門檻升高且更新快速為例,劉芳就舉了AI的例子,指出像現在企業都在發展AI,不管技術或是申請的專利都是和AI有關,因此專利代理從業人員在這方面或多或少都要學一點、懂一點,不然很容易會被淘汰。

對事務所而言,第3點人才培養與市場競爭是很大的挑戰。在案量很大但人才短缺的情況下,人才培養成為當務之急,但劉芳說:「一個專利人才培養下來要好幾年,但卻不容易留住」,看來這應該是兩岸專利事務所老闆共同的痛。

 

備註:

 

好消息~北美智權報有微信公眾號了!

《北美智權報》內容主題涵蓋兩岸、美國、歐盟及世界各國的知識產權新聞、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以及產業與技術新知等等,幫助專利業界人士與高科技企業在競爭的國內外環境中,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掌握專業資訊! 為進一步服務兩岸關心專利的讀者,除了簡中版《北美智權報》外,現在推出微信公眾號,歡迎大家加入關注並分享給您兩岸的親友。

立即關注北美智權微信公眾號→ NAIP_IPServices

~歡迎讀者分享與轉發~

 

作者: 李淑蓮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