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期
2019 年 09 月 11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電子報訂閱管理  
 
全球產業鏈不斷解構,台灣如何不被邊緣化?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製造業是永遠的實體經濟核心,也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推手。但從西元兩千年開始,台灣的製造業就出現投資不振,出口成長停滯的空洞化危機。表面上看起來,產業鏈外移、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固然都是原因,但當全球產業鏈歷經了一次又一次的崩解,各國政府也全力發展製造業時,台灣若不能加速轉型,未來只會更加被邊緣化。

八月中,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了上半年的經濟成績單。其中今年第二季的投資以及對外出口,都出現了大幅成長,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43以及0.87個百分點,整個上半年的經濟成長率達到2.12%。主計總處也樂觀估計,今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將可達到2.46%。

但是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朱雲鵬卻認為,這些數據透露了台灣製造業正面臨的瓶頸。「因為我們的出口數據是用新台幣計價,如果改用美元計價,出口其實是衰退的,」他補充,除了匯率因素外,更值得關注的是台灣的出口單價下跌了超過5%,所以出口數字還能維持正成長,主要還是靠美中貿易戰的轉單效應。

海外台商回台的資金效應,至今尚未落實

「可是我們要注意:轉單不等於台商回流,而是廠商在台灣使用既有的設備進行生產,」他觀察,目前海外台商回台投資都還停留在宣示階段,尚未真正落實,「所以上半年的投資成長,說穿了還是靠台積電在南科新廠的設備支出。」

出口價值受限、投資仰賴大廠的製造業空洞化,是台灣經濟近年來的大問題。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分析,在二十世紀的六十、七十年代,東亞經濟圈盛行雁型理論,在以美國為核心技術來源國、又是主要出口市場的大框架下,製造業在日本──亞洲四小龍(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亞洲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進行輪替。他解釋,「日本的技術居於領先地位,四小龍國家有高素質人力和國家政策支持,可以快速跟進模仿,四小虎則扮演勞力和天然資源提供者,」他解釋。

在西元兩千年前的台灣製造業發展軌跡,從早期的紡織、食品,來到之後的鋼鐵、石化,一直到電腦、半導體、通訊,完全符合雁型理論;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這套各安本位的模式逐漸被打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蘋果公司生產的iPhone。「在過去,任何高階產品都會先在日本生產,之後再逐漸移往台灣、南韓,然後才是東南亞國家,可是中國大陸一出現,就把從低階到高階的產能全部吃下:想想看,iPhone是不是從來都沒在日本、台灣生產過?」

從iPhone問世開始,雁型理論已經全然崩解

換句話說,製造業空洞化的主因並非單純的產能外移,而是雁型理論的分工模式崩解,中國大陸又崛起太快,使得產業界無所適從,連帶使台灣經濟出現停滯。張建一分析,在台灣GDP的組成結構中,工業占比在2017年已經達到35.4%,純論製造業也有30.8%;但若貢獻度來看,在2000~2007年間,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平均為2.19個百分點,而2008~2017年間僅有1.37個百分點,使得台灣近十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硬是比前一個十年少了2個百分點。「製造業成長變慢,服務業發展也弱化,台灣經濟的發展當然變慢,」張建一說。


資料來源:「台灣製造業:振興與升級」論壇,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2019/09/03

更大的問題是:時間從來不等人。以iPhone為代表的全球分工體系,正因為美中貿易戰而岌岌可危;未來,每一個先進國家都使盡全力扶植自己的製造業,當工廠到市場的實體距離愈來愈短,台灣的產業邊緣化危機也只會更重。再加上總人口衰退和少子化、能源結構轉型,都會對製造業的人力供給與生產成本結構產生不利影響。

面臨變局,張建一認為,正因為台灣是小國,所以更應該讓企業往外走,拓展國際市場。「瑞士的巧克力、鐘錶,不論規模大小,幾乎都留在當地生產,創造就業機會,別人也搶不走,」反觀台灣,雖然已經是居領先地位的先進經濟體,又是科技製造大國,但竟然沒有一個台灣品牌排得進全球前百大。「台灣應該要更用力發展自己的特色,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資料來源: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