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產業與經濟           
 
2015搶救台灣專利大作戰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5.02.11
已故的知名歷史學者黃仁宇最知名的著作,就是分析明朝末年衰亡原因的「萬曆十五年」。在這看似無關緊要的一年當中,明朝既無重大民亂也沒有發生戰爭,但黃仁宇卻從幾樁極其尋常的事件中看出明朝潛藏的危機,並斷定這是明朝從盛轉衰的關鍵一年。

2014年的台灣專利環境,與萬曆十五年所描述的情境其實不謀而合。表面上業者與政府都按表操課,也沒有出現特別重大的專利侵權訴訟,但若拉長時間、拉高觀點來分析,就會發現台灣的專利環境早已處於岌岌可危的困境,更遠比智財局所描述還嚴重得多。2015年,若智財局再不能成功搶救台灣一去不回的專利申請量,恐怕未來只能感嘆為時已晚了!

在2月9日公布的「五大局受理專利商標申請概況」中,智財局曾提及我國受理發明專利申請件數已連續2年下降,3年來減少9.4%;這個數字乍看之下還能接受,但實際上衰退的程度卻遠不只如此。

2008年的金融海嘯使得全球科技業者都在隔年縮減專利申請量以刪節支出;而後又因為專利管理策略考量和市場板塊挪移,使得各國專利局的收案量各有消長。若以2008年為基期來比較各國在這幾年的發明專利申請量變化,就能看出2009、2010年時,各國專利局的收案量都因為金融海嘯衝擊而減少,連美國(USPTO)都有約5%的衰退,而中國大陸(SIPO)在2009、2010年的收案量都不及2008年的一半,衰退程度比台灣更嚴重(見圖一)。

但在中國大陸在2009年跌到谷底之後,緊接而來的是連續5年的高度成長,2014年時申請量已經達到2008年的110%左右,與美國並列唯二回復金融海嘯前水準的國家。至於歐洲(EPO)、韓國(KIPO)、日本(JPO)雖然都尚未回復到金融海嘯前,但衰退程度最多3成;只有台灣(TIPO),2009年時的衰退程度就超過4成,之後五年繳出的申請量數字也鮮少突破2008年申請量的6成。換句話說,經濟不好時,申請量衰退得比別人深,而經濟轉好時,申請量回復得又比別人差,才是台灣專利環境真正的現況。

圖1:2008~2014台灣與五大專利局發明專利申請量變化比較(基期=2008年)

資料來源: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站;日本與歐洲尚未公開2014年數據

智財局廖承威組長分析,根據近三年的申請量數字來看,可以發現外國人的申請案量並未明顯衰退,意即本國人減少申請才是出現衰退的主因;而在本國人當中,一直高居發明專利申請量龍頭的鴻海精密,衰退情形又特別嚴重,在2010年後就開始逐年縮減在台灣的專利申請,2014年的申請量更連2013年的一半都不到(圖2)。

對於這種變化,世博科技顧問執行長、前鴻海法務長周延鵬解釋,這是出自於他對鴻海的建議。「鴻海不只在台灣減少申請,在全世界都減少,」周延鵬更特別指出,台灣的專利權人的敗訴風險太大,使得台灣專利的價值也隨之減損。

圖2:2008~2014本、外國人與鴻海發明專利申請趨勢

資料來源:提升本國專利價值策略高峰會議,104年1月28日

司法判決與行政運作的不同步,是台灣專利界另一個長期存在的事實。從2008年智財法院成立以來,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專利權人的勝訴率實在太低。以目前最新(2013)的統計為例,民事專利案件的一審判決原告勝訴只有20件不到,但敗訴卻超過百件,也就是說專利權人倘若認為有人侵犯自己的專利權而告上法院,能夠透過司法來「討回公道」的比率只有10%左右。

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的結果,就是司法失去其公信力;從歷年的收件狀況來看,在2010年達到1800件左右的高峰之後,智財法院的每年新收件數也跟智財局的發明專利申請量一樣,已經連續三年衰退(圖3)。

圖3:2008~2014智慧財產法院專利民事訴訟一審判決與新收件數變化

資料來源:司法統計,司法院網站;2014年之專利民事訴訟判決資料尚未公開

然而,真正值得業界警惕的,還是台灣專利品質的長期積弱不振。根據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全球百大創新機構調查(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2014年時台灣共有兩家機構入選,分別為工研院以及聯發科技。這項從2011年開始執行的調查除了參考各機構的發明專利獲證量外,也把獲證成功率、專利佈局全球化程度以及被其他單位引用的頻率納入考量,試圖從量化數據中得出質化的評比。最後公布的名單也不再進行排序,只會針對入選機構的國別和產業加以分類,所以更能看出各產業與國家在創新活動上的努力。

然而,在這項調查過去4年的歷史中,來自台灣的機構除了前述兩家以外,也只有台積電在2013年時入選過一次,比起每年都有3~7家機構入選的韓國,台灣輸了一大截,更不用說一直在亞洲居領先地位的日本;而中國大陸的華為,也在2014年首度入選。

不論從數量或質量的觀點來看,台灣專利的危機都已經迫在眉睫,需要大破大立的革新。為了提升台灣專利價值,廖承威表示,智財局已經規劃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清理積案計畫,目標是把發明專利的平均審結期間在今年底時降到24.5個月,也正研商辦理延緩專利實體審查,來滿足專利申請人對於技術商品化時程和專利佈局的需求,也會繼續推動兩岸之間的專利合作,包括外界期待許久的PPH(專利審查高速公路)制度,都是今年的規劃重點。

這些努力固然值得肯定,卻掩飾不了企業策略轉向以及市場規模不如人的現實。申請專利的時間與金錢成本都相當龐大,從企業觀點來看,原本就得審慎評估其投資報酬率;至於市場規模,台灣原本就落後於其他國家,這更不是提升智財局的審查速度或服務品質能夠扭轉的。與其夸言要提升台灣專利價值,現在真正急迫的,應該是不讓台灣專利價值繼續貶值,例如加強對權利人的保護,提升審查品質(並非縮短審查期間)以降低敗訴率,並在專利鑑價、交易等基礎建設上更加完善,讓我國的科技業者願意繼續留在台灣投入研發並申請專利,才能避免萬曆十五年所描述的悲劇,在2015年的台灣重新上演。

 

資料來源:

  1. 「提升本國專利價值策略高峰會議」會議資料,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主辦,104年1月28日
  2. 五大局受理專利商標申請概況,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站,http://www.tipo.gov.tw/ct.asp?xItem=541754&ctNode=7123&mp=1
  3. 智慧財產法院案件收結件數統計、司法統計年報,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juds/index1.htm
  4. Thomson Reuters TOP100 Global Innovators, http://top100innovators.com/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