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產業與經濟           
 
推動智慧醫療解放醫護人力 別讓台灣淪為「血汗醫院」!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5.05.20
最近美國有一家公司,利用Google Glass紀錄醫生行醫問診所有的過程,當作對於醫生的保護,這項計畫順利募得2,000萬美元的投資。消息傳回台灣,很多醫生都說要買Google Glass,因為替病人看診時最好完整紀錄,病人與家屬可以自行上網點閱,免得未來有醫療糾紛時,病人說要提告,醫生連自保的證據都沒有……

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成為近日新聞焦點,醫病之間對立關係日形緊張,由衛福部所推動的《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已完成審議,可能於近日完成立法。雖然此法號稱希望補償患者、要促進醫病和諧,不過就醫師的觀點來看,要用醫糾法改善醫療糾紛,恐怕是「提油救火」。(註1

「醫療意外」是人力無法預測或改變的,但醫療糾紛要預防的則是打錯針、開錯刀、給錯藥等「醫療錯誤」。以給藥錯誤為例,根據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的統計,從2008年開始藥物事件便躍居通報案件的第一位,每年約有1.9萬件,其中有560餘位患者遭受中度以上的傷害,900餘位患者遭受輕度傷害。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藥物事件的錯誤有43%發生在醫囑開立階段,27%發生在給藥階段,16%發生在藥局調劑。(註2

進一步來分析2014年第4季通報的藥物事件,最多是從醫生開立醫囑時就發生錯誤,再來是給藥時搞錯。無論在醫院與精神科醫院,造成藥物事件的原因皆以人為因素為最高,其次則為系統因素,例如工作狀態/流程設計因素(可複選)。

圖一、醫院藥物事件錯誤發生階段

資料來源: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2014年第4季報表
註:(N =5,445 ;N為本季通報事件數;此項目為複選)

圖二、醫院藥物事件給藥錯誤階段之錯誤項目明細

資料來源: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2014年第4季報表
註:(N =1,586 ;N為本季「醫院藥物事件給藥錯誤階段」事件數;此項目為複選)

台灣的護理荒到底有多嚴重?

依衛福部試評鑑數據統計,二百家醫療院所的不及格率竟高達七成五!過去在臨床上,小夜班一個護理師要照顧十五到二十個病人,大夜班一個人更要照顧二十至三十人,說是「血汗醫院」,實在一點也不為過。根據國外研究,一個護理師照顧六病人已是極限,若加到八個,死亡率將增三成。台灣護理人力的嚴重缺乏,當然是影響醫療照護品質的關鍵。

台灣過去在進行評鑑醫院時,只有將白天班的護病比列入評鑑項目,直到今年才正式將三班護病比都納入醫院評鑑,不過離醫改會目標的1:7,仍有很大差距,且護理長也能納入照護名額灌水計算,地區醫院更允許到1:15,還是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表一、醫院評鑑基準「急性病房全日平均護病比」

資料來源:健保署104/3/27

蘇懷仁:推動智慧醫療 以鄉村包圍城市

從台灣的醫療照護現實環境來看,仍是高度依賴護理人力,因此導入智慧化和自動化,是減少人力依賴的重要工作。工業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邵耀華透露,已過世的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首席顧問蘇懷仁,生前對於推動智慧醫療也非常有興趣。蘇懷仁曾經告訴他,醫院體系是保守的,台灣若要推動智慧醫療,一定要採取「鄉村包圍城市的作法」,讓病人去告訴醫生,「為什麼人家有你沒有?」美國很多醫院都是因為病人反應,「隔壁醫院有你們沒有的設備,所以我要去隔壁醫院」,成為促使醫院更新設備的力量。客戶之間若形成需要,醫院自然就會改善。

台中榮民總醫院是全台第一家實施電子病歷的醫院,包括護理紀錄、給藥及執行治療紀錄。以病患的呼吸監護為例,台中榮總將呼吸治療科儀器連線,並產生電子化表單,改善傳統手填式呼吸監護紀錄單的缺失,可減少人為發生錯誤的機率。另外,台中榮總也已導入無線傳輸生理量測系統(WiDAS),可與現階段大部分的醫療儀器連接,透過數據傳輸,大幅減少護理師花費在抄寫數據的時間,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和正確性,減少護理師不一定必要的工作投入。

圖三、無線傳輸生理量測系統(WiDAS)操作示意圖

圖片來源:台中榮民總醫院

改善醫療效率 醫院走向智慧化

要推動智慧醫院,最常見的作法是從改善醫療的基礎設備做起。行動醫療推車(Medication Cart)是透過無線技術環境,整合院內醫療資訊系統(HIS),實現模組化觸控介面,讓護理人員只要利用觸控點選查詢,就能確認病患的生命徵象及給藥狀況,並得到院內即時資料的交換,達到給藥自動化;而醫師也能登入查詢各種化驗單或影像及醫囑醫令、處方修改、病摘等,方便醫師完成醫護作業,並能進一步結合電子病歷之應用。

圖四、凌華科技推出的智慧化的行動醫療推車。
http://www.adlinktech.com/medical/img/20130225-1.jpg
圖片來源:凌華科技

要改善住院醫療環境,智慧化的病床照護系統也是智慧醫療的發展重點。像是廣達電腦的「QOCA spt智慧床邊照護系統」,可與醫院醫療資訊系統整合,醫師可以直接在床邊調閱檢查報告與X光片,向病人解說病情。病患也可透過QOCA spt發出點滴呼叫及專責護理人員呼叫,查詢住院資訊、醫囑及觀看衛教影片,並使用電視、廣播、遊戲、視訊通話、社群網路等個人化娛樂服務,以提高病人住院期間之滿意度。護理人員使用的QOCA spt智慧照護裝置,能綜覽病患狀態,並透過電話或視訊與病患即時溝通。在緊急狀態時,系統的群組廣播功能可以發出文字或語音訊息,同時聯繫相關醫護人員。

圖五、思科與廣達電腦合作推出的「QOCA spt智慧床邊照護系統」,強調以病患為中心的醫護環境。

圖片來源:廣達電腦

Google Glass 化身醫生的第三隻手

在各項穿戴式裝置中,可協助醫生獲取即時資訊、又不用使用到雙手的Google Glass,已在手術治療、醫療教學等許多領域有實際的應用。像是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心胸肺外科部門,已在複雜的手術中利用Google Glass技術來鍛鍊住院醫生的開刀技術,只要開刀的醫生配戴Google Glass,就能將看到的景象傳達給其他Google Glass用戶。(註3)位於美國波士頓的貝斯以色列醫療中心,使用Google Glass 建立了一個急診病患資料庫,過去醫生必須先登錄患者資訊系統查看病人的資訊,現在需要急診時,醫生可透過掃瞄病房門口的二維碼,獲取每位病人的資料,這種作法能改革急診室診療方式,減少時間的浪費。(註4)印度也有骨科醫生以Google Glass協助進行足部手術,還能同時檢視X光與核磁共振的圖像,並用網路即時轉播手術過程。(註5

圖六、美國已有醫院在急診室導入Google Glass建立病患資料庫。
http://2.bp.blogspot.com/-bpcLGjxvbBk/UyCYb2oZ8WI/AAAAAAAAByg/Vcp4j9zec98/s1600/GoogleGlass+2014+35.jpg
圖片來源:http://geekdoctor.blogspot.tw/.../

2017年 行動醫療產值將達265.6億美元

2013年行動醫療營收達24.5億美元,拓墣產業研究所(TRI)預估,至2017年將成長至265.6億美元,歐盟預估至2017年,全球將有34億人口擁有智慧型手機,透過智慧型手機的行動健康應用APP,將為歐盟節省約990億歐元的健康成本。

時至今日,已有超過4萬個關於健康的APP在智慧手機市場上提供下載,穿戴式裝置和手機行動健康APP無疑扮演智慧醫療的連結管道,未來的健康管理雖然突破了傳統時間、地點的限制,但困難的是使用者端和醫院間的結合,從穿戴式裝置收集來的資料,醫生是否真的能用、能怎麼用?一般民眾若不具醫療專業,在使用時會不會因此造成誤判?都是當前智慧醫療需要重視的新課題。

 

備註

  1. 《自由時報》2015/05/02「醫療糾紛 提油救火」
  2. 《蘋果日報》2015/04/29「醫糾法修正本末倒置」
  3. 參考資料:CrowdOptic's Google Glass Broadcasting Solution Aims to Improve Surgeon Training in Stanford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4. 參考資料:Life as a Healthcare CIO
  5. 參考資料:Google Glass used in yet another surgery, this time in India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