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與經濟
跳出富士康反思富士康專利工作模式

Elent╱IH 資深專利工程師

2013.05.02
         

作者簡介:

作者Elent小姐曾任職富士康智權部門,後曾轉任職專利事務所;目前為某企業內部專利從業人員 (In-house IP),有十餘年專利從業經驗。

富士康,被外界稱為專利行業的「黃埔軍校」,專利從業人員數一度達到400多名。如此龐大的專利部門,取得的成績是無庸置疑的。作為從富士康智權部出來的人,我一直慶幸在工作之初就能進入這麼一個學習型的好平台,令我的專利技能養成在短期內得到飛速發展。如今,離開富士康多年後,經歷過其他公司的專利模式、及事務所作業模式的感受後,今天忽然跟人聊起富士康,卻能夠很清楚的看到富士康模式的短處及不足的地方,看來我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旁觀者清了。

首先不得不提一下富士康的一大顯著優點:「組織記憶,經驗分享」。在F內部,所有的專利經驗,都不是像外面某些事務所一樣自己偷偷的保密起來,而是都要對部門進行分享,包括技術分享、專利理解分享、案件處理經驗分享……等等;這是讓大部分F新成員能快速成長的主要原因,也是讓很多F人無法忘懷的一種富士康情結。

但除此之外,在與外面(包括外面的企業、事務所)銜接時,富士康的專利作業模式卻明顯存在劣勢。

劣勢一:專利情報分析能力

提到這點,很多F同學會跳起來:「開什麼玩笑!我們的調查報告處理能力和數量,一直是F的驕傲!」這一點以前也一直讓我引以為傲。但是,當我處理過PCT案件幾年後、當我和國外大公司合作過專利無效案件之後,我的看法有了改變。實戰是檢驗能力的唯一標準。當一件無效案件擺在你眼前,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找到合適的對比文件,這就涉及專利調查分析能力了。

國外的大公司,專利申請業務大部分外包給事務所,但是,專利檢索可是常緊抓不放的一件大事。據悉,飛利浦內部有幾十個博士及少數碩士專職做檢索工作;又像與我們合作的利樂公司,能夠在短期內找出對比文件,提供給我們來分析無效可行性,當我們指出,這些對比文件可能不是很有把握的時候,又能在短期內找出更加合適的對比文件。這些大公司的專利情報收集能力,不得不令人折服。可想而知,他們的專利檢索、情報收集工作處於公司的什麼重要位置,他們的檢索能力,又有多少中國企業能夠相提並論?

再回想富士康內部做一件調查報告的套路(編按:有路徑、流程之意),定關鍵字,然後從粗略檢索出的幾萬件專利裡,一件一件的手工挑選出相關的專利,並進行分類,這其中有多少時間被浪費?遇到負責的工程師還好,能夠保證每件都大致看看講的是什麼技術再分類,這樣還能保證大體的檢索準確度。但是,往往F內部的工程師也不願意做調查報告,覺得是個苦差事,更不乏有人把自己負責的部分胡亂分類的。我之前就遇到一個合作夥伴,有一個重要的調查報告,他說他一個人負責美國專利,其他我們負責,最後他給出他的結果,只挑選出十幾件專利。而我們在其他地區檢出的分別有幾百件!當我把他的那十幾件看過後,發現完全是不負責任的,十幾件中有3件是無關的,而再通過同族專利來反向查找美國時,發現美國也是幾百件相關專利!在F內部,檢索報告都是憑藉著一直傳下來的經驗在做,幾乎沒有人研究過為什麼美國專利用IPC分類號檢索經常會出錯。

出了富士康我才知道,要全面瞭解美國、歐洲、日本等地的專利制度及其專利改革歷史,這關係到對他們的文獻的瞭解。就拿分類號來說,美國有自己的一套分類體系,日本有自己的一套分類體系,歐洲有自己的分類體系,他們對於專利分類做了大量的工作,由大量的人力對每件專利都依照他們本國的分類體系手工進行了專利分類;但是IPC分類號,就沒有手工分類,而是由電腦自動產生的,因此,IPC分類號對於這些地區,尤其是美國,結果經常是錯的。

因此,富士康的檢索模式因為高層也沒人研究,目前也越來越追求申請量。越到後面就越沒人講求檢索技巧,或把檢索當作專門的學問對待了,只是應付了事。這種檢索結果,這種檢索效率,得到的檢出結果,不管最後報告的表達形式如何好看,都談不上參考價值。因此,不是漏檢,就是檢索太粗糙,談不上檢索技能的提高。

出了富士康,將這套方法用於實踐,當遇到一件無效案件時,怎麼快速準確的找到合適的證據?真的需要有再學習的過程。我在處理完無效案件之後,就意識到這些,於是斷然下定決心,全面學習檢索知識,還報了一個很多人認為不適合我上的培訓班,甚至有人會問:你是去上課還是去給人上課?

劣勢二:PCT案件處理能力

出了富士康,要麼去企業,要麼去事務所。而事務所又分涉外和國內。如果做國內案子,大多不看重撰寫品質,富士康的撰寫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如果做國外案子,富士康的美國案處理經驗,幾乎無用武之地,因為很少有事務所能夠接到美國專利的撰寫和答辯。大部分的涉外所,做的都是外內案,也就是通過PCT途徑進行中國國家階段的案子。PCT案件,有其自身的規律和思維模式,富士康內部處理美國案的經驗只能作為基礎,但是不能照搬過來用,也無法直接掌握PCT案件的處理技巧。因此,對於PCT案件,出了富士康,就必須要經過再學習的過程。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對於PCT案件,外語要求越來越高,學歷背景要求也很高,以富士康內部人員的學歷背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被涉外所看上的。

可惜的是,現在富士康的管理模式還不如原來,已經向國內代理所轉型了,所以大部分新學員的技能,只限於精通國內撰寫了。如果說在黃金時期,從最開始誰都不知道美國案怎麼做,只是簡單的翻譯以及根據對大陸專利法的理解來進行美國案的答辯,到請了資深的美國代理人來核稿,那時候,富士康的美國案處理經驗是飛速發展階段。但是,後期出於成本考慮,一些資深美國代理人陸續離開,如何保持美國案處理的專業化水準的延續?

劣勢三:專利佈局能力

在 F內部,普通的學員不會接觸到專利佈局,而更高層的(統籌)級別才會接觸到專利佈局,但是真正會運用的少之又少。早一批畢業的學員中還不乏各方面鑽研很深的人才,但是看近幾年的富士康學員,隨著整個部門向國內事務所轉型,有多少人懂專利佈局呢?又有幾個知道用自己作出的有參考價值的調查報告,提供給事業處,幫助他們進行專利佈局?幸好,富士康內部的專利激勵政策不錯,對研發人員的專利申請支持力度一直很大,所以研發人員倒是有意識寫技術交底書(可能也是有數量指標) (編按:大陸之技術交底書在台灣稱之為技術揭露書,即Disclosure)。而專利佈局能力,對於外面成長型的、有產品的企業來說,也很重要。這對於富士康學員來說,出來了也是要重新學習。

總結

富士康對於新入行的學員來說,確實是個非常不錯的平台,其組織記憶、分享文化,使每個從中出來的學員,都能學到很多知識 - 只要你願意。因此穩定3年,專利基本素養養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出了富士康,每個人都要面對與外面的銜接問題,整體的不足使得每個人不得不找對自己在外面的落腳點,並進行再次學習。

編者按:本文首度發表於優智博知識產權論壇Yesipo,現作者授權北美智權報以繁體中文經編輯後刊登。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