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期
2021 年 07 月 14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智權報   訂閱北美智權報  
 
新冠疫情效應? 企業與NPE合作機會大增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下,全球經濟衰退,百業蕭條,但NPE(Non-Practicing Entities,非專利實施實體)不管是規模還是「業績」,均逆勢成長,撐起了美國專利訴訟領域的一片天。其實,美國的專利訴訟自2008年開始,一直都是NPE當道,其所發起的專利訴訟案件均超過年度專利訴訟案件的50%;不過,專利制度變革、大環境變遷、經濟景氣循環、產業興衰……等等的外在客觀因素,也牽動著專利訴訟案件的數量及走向。當然NPE的起訴對象主要是專利實施主體,亦即實際生產、營運及銷售的企業,然而,後者也不是都處於挨打的狀態,自2012年美國發明法案 (AIA)生效後,企業也開始從不同途徑對NPE作出反擊。然而,從歷史觀之,在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的時候,NPE與企業的關係卻產生了變化,甚至從敵人轉化成合作夥伴,如今在後疫情時代,NPE與營運企業的微妙關係又將產生何種變化?值得觀察。

RPX Insight長期觀察美國訴訟的趨勢,發現立法、行政和司法的變化會使專利訴訟的趨勢產生微妙的變化(參考圖1)。

圖1為 2005 年至 2020 年所有不同類型的原告在地方法院提起的專利侵權案件中,被起訴的被告人數:淺灰色點是每個季度新增的年度被告數量(即季度被告人數乘以四);藍線是平滑季度波動的指數移動平均線 (EMA)。

圖1. 自 2005 年以來的季度被告(年度化)— 含所有類型原告
http://www.rpxcorp.com/wp-content/uploads/sites/3/2021/01/2020YE-Refresh-for-Lit-Intel-Fig-1.png
註:不包括僅具有設計或植物專利的宣告性判決和活動。
圖片來源:What 15 Years of US Patent Litigation Data Reveal About the IP Market, RPX Insight, 2021/01/25

圖一除了簡單的被告數量統計外,也標示同時期相應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事件。數據顯示,在2020 年專利訴訟案件中產生了近3,600名被告,與2011年美國發明法案 (AIA) 生效前那年的巔峰相比,約只有一半的數量。

毫無疑問的,於2011年9月16日通過的美國發明法案 (AIA)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藉由修法來打擊日益氾濫的專利蟑螂 (patent troll) 及非專利實施實體(NPE)的濫訟問題。而隨著時間的過去,修法的成果及效益已漸漸呈現。不僅NPE的訴訟情況有緩慢下降的趨勢,也為企業 (專利實施實體)提供了具體有效的救濟管道 (新IPR程序)來挑戰有問題的專利,免於一直處於挨打的局面。

新IPR程序的反擊力

在一定程度上,AIA讓美國的專利訴訟制度更為健全,增加了3種讓第3方可以運用行政救濟的方式來挑戰專利有效性的管道,包括多方複審程序 (IPR)、商業方法專利的過渡複審程序(CBM) 及領證後複審程序 ( PGR),其中IPR的影響最廣泛。

在AIA之前,企業如果遇上NPE,只有正面衝突或是選擇和解2種途徑(當然也有一些會消極不予理會,但如果商品因此被禁售,將可能蒙受更巨大的損失)。眾所周知,投入美國專利訴訟需要的金錢、時間及人力不是一般中小型企業有能力負擔的,因此,通常是有專業法律團隊的跨國大企業才會選擇在法院正面迎戰NPE,一般中小型公司在律師的勸說下,多是和解告終,賠錢了事,因為進行訴訟不僅充滿不確定性,且所需的花費也比和解的金額來得高許多。

但在新的IPR程序於2012年9月16日生效之後,便成為了企業反擊NPE的有力手段。因為新的IPR程序除了由專業行政法官所組成的專利審判與上訴委員會(Patent Trial and Appeal Board,PTAB) 進行審理之外,更規定要在1 年半內完成,耗時較短。綜觀下來,除了花費比上法院便宜外,也有機會在短時間內將NPE拿來興訴的專利無效掉 (或是讓部分專利權無效),從而中止訴訟官司。

新IPR程序的請求人主要為企業,就2020年來說,排名IPR無效請求的前2位Samsung Electronics America, Inc.及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共提出了236件無效請求,其他包括Apple、Google、Intel、Dell……等等也分別提出了數十及上百件請求案。有趣的是,兩家Samsung企業及Google除了是IPR無效請求人的前5大之外,也是2020年美國專利訴訟榜單中的前5大被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些無效請求都是反制NPE訴訟的手段。

提到新IPR程序對NPE訴訟的影響,RPX Insight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在2020年,一家知名的NPE 「IP Edge」針對約500位被告提起了550起專利訴訟,IP Edge的案件大約 有70% 在提交後的 180 天內終結,而和解金額通常比IPR的成本低一點,這顯示NPE 採用以「價格戰」來尋求和解金的商業模式,這使得被告(IPR無效請求人)會認為和解比提IPR請求划算。

兩大NPE表表者

與2019年相比,因NPE原告而增加的專利訴訟被告在2020年約增加了9%(其中不包括約34件宣告性判決訴訟和十幾起僅涉及外觀設計專利的案件)。PBX Insight指出造成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兩個NPE原告:一個是前面提到的IP Edge LLC,此為過去十年間最活躍的NPE,其於2020年所提的專利訴訟案件共產生了550名相關被告,與2019年相比增加了約15名;而另一個則是新崛起的NPE訴訟當事人WSOU Investments,此一NPE於 2020年提的專利訴訟案件產生了130多名被告。

這2家NPE採取了不同的訴訟策略,IP Edge所採的方式已在前面提過,至於WSOU (一個家從Nokia獲得4,000多項專利資產的NPE)所針對的被告群體比IP Edge小很多(截至 2020年12月31日為止共15名),但對每一位被告都進行了連環攻擊,其中大多數僅涉及一項專利。

新冠疫情下的NPE ─ NPE因大環境改變而產生的變化

由於NPE的經營目標只是為了讓專利貨幣化,因此因新冠疫情衝擊所受到的影響應該比實際營運的企業小很多。從商業的角度來看,訴訟的市場不會因COVID-19而有所改變,因此NPE也不需要對日常業務營運做出重大改變。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NPE指出在疫情期間和解及審結的速度有些放緩。

此外,由第三方融資所支持的NPE更能承受當前經濟環境的考驗,甚至蓬勃發展,《NPE朝大型化發展,2020年美國興訟量大幅成長》一文就曾提到這種第三方投資人讓NPE壯大的情形。

另一方面,經濟放緩似乎與隨後幾年實際營運企業拋售專利的活動有關,而COVID-19導致全球經濟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往後幾年是否會有企業大量拋售專利是值得觀察的重點。

PBX Insight的報告顯示,2008年的經濟大衰退似乎成為了實際營運公司將專利大量售予NPE的催化劑。回顧那個時期,一些營運公司因為面臨財務困境而將專利資產售予NPE,也許是因為它們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需要尋找新的收入來源;又也許是因為某些項目因市場萎縮而關掉產品線,在關掉產品線之後即有一堆「無用」的專利,考量到維持專利權的龐大成本,因此決定售出套利。

事實上,許多包括營運公司和大學在內的專利權人,目前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財務壓力,需要保持及增加他們的現金餘額,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將專利視為收入來源,將專利資產售予NPE,甚至與NPE建立合作的夥伴關係,通過授權或訴訟直接將自己的專利資產貨幣化;因此,NPE 訴訟可能會隨之增加。

如圖2所示,RPX Insight分析,自2005年以來每年提起的專利訴訟中約有 85% 涉及營運公司的專利,其中絕大多數是由NPE提起的訴訟 (淺藍色的部分)。

圖2. 自 2005 年以來地區法院新增的訴訟被告(按被告開始年份)

圖片來源:What 15 Years of US Patent Litigation Data Reveal About the IP Market, RPX Insight, 2021/01/25

政策改變的影響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幾年美國專利制度 (包括申請與訴訟) 所實施的變革對NPE的行為產生了顯著且可衡量的影響(圖3橘線);另一方面,對實際營運企業原告行為的影響則不太明顯 (圖3藍線)。

PBX Insight指出,長期訴訟趨勢中最顯著的變化幾乎完全是由NPE原告的行為帶動的。如圖3所示,NPE訴訟的年度變化率從2005年的約1,000名被告增加到2011年近5,000名的頂峰,就在當年9月AIA改革生效之前。從那裡開始,訴訟量即呈普遍下降趨勢,另外,在 2014年最高法院的 Alice案裁決之後,新的NPE訴訟案即出現了停滯,直至2015年底,又在Pleadings reform改革前大量興訟。

圖3. 自2005年以來的季度被告(年度化):NPE原告與實際營運企業
註:不包括僅具有設計或植物專利的宣告性判決和活動。
圖片來源: What 15 Years of US Patent Litigation Data Reveal About the IP Market, RPX Insight, 2021/01/25

 

參考資料:

 

作者: 李淑蓮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