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藝廊

《新創系列》
當克里斯多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藝術商品化不是夢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3.08.16
         

北美智權報前期文章「漫畫才子蕭言中:童年玩出創新與競爭力」述說了台灣漫畫才子蕭言中的故事,蕭言中提到在自己小學一年級的第一篇作文「我的志願」中,他寫自己志願是當一名漫畫家,當時他的父母認為漫畫家都是窮困潦倒終其一生的,所以在失望之餘就直接「放棄」了他。其實不止是漫畫家,藝術家給人的刻板印象都是很難養活自己的,當然,成了名的是例外。在某種角度來說,藝術也是商品,消費者必須付出代價來欣賞或是擁有藝術家的創作。藝術家也要養家活口,在很多情況下也必須要出售自己的創作;但藝術家通常都不是商人的料,如何成功的將藝術商品化他們永遠都搞不懂。究竟要如何打開這種困境呢?我們先來聽聽台灣插畫家克里斯多的故事。

當克里斯多遇上潘朵拉
商機從此開展

克里斯多是一個商學背景出身的小女生,從沒學過畫畫,她從小在傳統教育的體制下只知道一步步往前走,畢業後才真正瞭解自己的興趣所在。就這樣,3年前第一次拿起水彩色鉛筆,畫出一座克里斯多插畫森林。隨著時間的過去,克里斯多所經營的Facebook粉絲專頁、部落格已累積了上萬名粉絲,但是瓶頸與困境也隨之而來。隨著創作不斷的累積後,她開始想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而且,單靠個人經營粉絲專頁、部落格,也很難有效開拓市場。於是,克里斯多就找上了好朋友創立的Fandora。


資料來源

Fandora最初是一個專門為插畫家/攝影師/藝術人/創作者而設的社群網站,由5個同是1985年出生的7年級生所創立。創辦人之一的陳俊穎說:「在希臘神話中,潘朵拉(Pandora)打開寶盒後,盒子中的不幸、災難、疾病都飛了出來,潘朵拉於是趕緊蓋上寶盒;但潘朵拉的寶盒裡面,還留有著希望。我們將潘朵拉的英文Pandora,改成Fandora。 希望每一位喜歡美好事物的人,在這裡都能夠擁有專屬的、可以收藏、可以分享、可以發表、可以帶回家的寶盒。」

嚴格說起來,Fandora創業快3年了,但到2011年11月公司才正式註冊,而且當時公司所提供的服務跟現在不太一樣。到了2012年5月24日,Fandora的插畫家社群網站才正式問世;簡單來說,這是一個讓插畫家可以分享自己作品的網站平台。後來到了今(2013)年4月7日,才正式推出Fandora Shop商城,而公司也是從今年才開始有進帳及獲利。

說到從純粹插畫家社群分享網站到成立商城的契機,克里斯多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陳俊穎回憶說:「2012年剛過完年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著手做設計者的商城。那時候我們從國外(以歐美為主)買一些設計師產品在線上銷售,主要是手工藝品,也有賣畫,品項多達有上百種。後來發現我們挑畫功力比較好,畫作有不錯的銷售量,反觀設計商品不見得好賣,壓了不少庫存,後來我們就思考要不要轉型。當我們正在思考之際,我們一個插畫家好朋友克里斯多來找我們,她說希望可以在我們網站上大規模的分享自己作品,因為我們本來就有一個分享的網站,於是就請她把畫作放上來看看。等她把大量作品放上來之後,我們覺得好漂亮,很感動、也很喜歡那個畫面。」

後來克里斯多就開始跟陳俊穎他們聊,聊一些插畫家在台灣所碰到的困境,像作品看的人有限、粉絲不夠多、商品不知怎麼賣……等等。接下來克里斯多就提出想做個明信片來賣看看,因為這是最簡單的商品,也可以完整的呈現插畫的美。陳俊穎說:「那時候開始我們就嘗試除了讓大家分享作品外,也讓大家可以出售自己的作品。在嘗試過之後,我們發現這兩件事都是可行的,就是:讓畫家分享自己的作品、及讓畫家販賣自己創作出來的商品。而且這兩件事情都有一些成效,所以我們就在今年4月7日正式推出Fandora Shop商城。」


資料來源

同為創辦人之一的廖若君補充說:「克里斯多本來只是寫部落格,總結下來有3點不足:一是曝光不夠;二是她沒辦法讓自己的設計變成一個商品;第三點是沒有銷售平台可以做金流的部分。當時我們為了她特別去將網站作了一些調整,讓網站除了可以分享外,還可以販售東西。在經過嘗試之後,我們覺得還蠻合適的,所以就轉型朝這個方向發展。」

轉型遇到的困難

前文提到其實Fandora Shop商城正式成立之前,公司原本就有一個網站在販售國外的設計商品,該網站當時已固定有一些流量及客群,但剛開始做設計商品的時候,流量一直掉,差不多掉了2個月。陳俊穎說可能是因為網站轉型,原本的用戶不習慣,所以流失了一些用戶;不過他說:「可是我們很堅持,因為覺得台灣插畫家值得幫忙的地方很多,而他們又有發展的潛力,所欠缺的只是一個舞台而已」。於是在網站流量下滑的那2個月時間,陳俊穎就在台灣到處去找插畫家去聊Fandora Shop這個事情,深入去了解他們到底有什麼需求,然後探索適合的合作模式。那2個月可以說是耕耘期,加入的插畫家不多,大概只有10個左右;但經過才一年多的經營,插畫家人數、網站瀏覽量、甚至銷售量都翻了幾百倍。

Fandora Shop目前的商品以iPhone/iPad保護套及T恤為主。每一個作品有在商城銷售的插畫家都需要先簽署授權合約,廖若君說:「雖然商城只營運了短短幾個月,但因為在此之前那個分享的平台已營運了一年多,因此也累積了不少插畫家。」陳俊穎指出目前社群中的插畫家有2000多人,已和簽約授權的超過500人,而定時有插畫商品的在商店上架的約有300人。其中有十多個是比較受歡迎的,每次商品一出來都會熱賣。至於網站瀏覽量方面,陳俊穎說Fandora兩個站會員加起來約3萬人,大部分人只是單純瀏覽而已。可是如果加Facebook,則每個月的曝光就有4、500萬人次了。


Fandora其中兩名創辦人廖若君(右1)及陳俊穎(左1)/攝影:唐銘偉

讓消費者主導的商城機制 每個插畫家都是主角

至於什麼樣的插畫作品才可以上架?嚴格來說幾乎是沒有設限的。Fandora Shop沒有專門的採購人員,一切都交由消費者來決定。怎麼說呢?陳俊穎解釋說:「首先是所有人都有機會上架,但如果他的作品放在我們網站上顯得格格不入的話,我們就會跟作者討論,請他回去修改。我們只有簡單的審查而已,基本上只要申請就可以上架,但不能侵權、也不能違反善良風俗,這兩個是最基本的原則。」

以上說的是插畫家社群的分享平台部分,而在Fandora Shop也是一樣,幾乎每一件商品都可以在商城上架。不過,假設一個網站有好幾千件商品,一個用戶點進來不可能一直瀏覽一直往下跑,大概最多只會看到100件商品左右,因此Fandora Shop設計了一個機制,利用演算法,把今天最受歡迎的商品排在前面、今天賣最好的排在前面。不過,與此同時也會讓新上架商品會有一個先被看到的機會。陳俊穎說:「如果你的商品在新上架的時侯已經有很多人喜歡,就比較容易賣出,這是一個正循環,這也是我所說的由消費者來決定;如果一開始上架後沒有很受歡迎,就會慢慢往下掉,這是一個自然的市場機制;另外,如果一些作者粉絲很多,他們也可能會在產品一上架時就請粉絲過來選購,這樣子銷售效果也是有差的。」

本土藝術家設計力強
唯少有自我品牌

陳俊穎說之前Fandora從國外進口設計師商品時問題很多,還包括運費、關稅,而最嚴重的就是時間,有時候下訂半年之後東西都還未運到台灣。「當時經營壓力很大,因為都用現金買庫存的,後來慢慢覺得這個經營方式不太適合我們。我們之前不太懂創業,現在比較懂,就知道如何把成本售價控制在一個比較合理的利潤空間。」Fandora目前是採接訂單才生產的方式,且不限基本數量;至於插畫家則可以有商品售價10%的分紅,並且隨時可以申領。

Fandora Shop的商品目前以手機保護殼及T恤占最大宗
攝影:唐銘偉
Fandora的辦公室位於之初創投的育成中心,開放式的辦公室中有10多家新創公司,工作氣氛很活潑
攝影:唐銘偉

相對於之前販售國外設計師的作品,陳俊穎表示販售台灣藝術家作品跟販售國外藝術家作品感覺差很多。他說:「國外設計師跟畫家的作品一定是還不錯才會被看到及被買進來,所以這些國外藝術家都過得好好的,根本不需要幫忙,感覺幫他們賣作品好像沒什麼意思。但反觀台灣的設計能力很強,卻很少工業設計的自有品牌,大部分大廠做ODM比較多,十分可惜。」

陳俊穎說:「在台灣插畫界,幾米算是成功的,但就像一支棒球隊,只有一個人偶而才打出一支全疊打,但都沒有人可以打出一支安打,那這一支棒球隊可能不是很好營運的球隊。台灣的插畫市場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希望插畫的周邊商品要好賣,那插畫的本質上就要適合在商品(如手機套、T恤)上呈現,創作的商品力要夠;陌生人從來沒看過你商品的,但一看就會喜歡,那樣的插畫作品才是真正適合放在商品上的。如果必須看過你的很多本繪本或是在媒體看過你很多的報導才會喜歡你的商品,那就只是一個假象。如果憑視覺、直覺就可以讓人選購,那表示商品力很夠,而Fandora Shop出來就是希望能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好。」

現在除了網路之外,也有幾個實體的店家在跟Fandora在洽談,包括書店、精品店、百貨公司……等等。陳俊穎說,唯有(插畫)產業發展好,投入這個產業的插畫家才會越來越多,這也是另一種正循環。接下來,Fandora會開始行銷品牌插畫家,像「麵包樹」就是其中一位已簽約的合作對象,北美智權報往後有機會會陸續介紹。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