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 專欄
做研究為什麼要發表文章?

楊學志╱前華為公司無線研究部高級工程師

2013.06.17
         

作者簡介:
楊學志
前華為公司無線研究部高級工程師


經歷:
北京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學士、碩士及博士
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0年~2012年任職華為公司,從事無線通信研究工作
IEEE高級會員
LTE(4G)奠基性技「軟頻率複用」(soft frequency reuse technology)之發明人

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特別是在中國大陸,文章用來申請專案、職位評等;文章越發越多,抄襲之風也愈演愈烈。即使是國際的著名刊物,抄襲現象也是無法避免的,只不過形式更為隱蔽。

抄襲現象的氾濫,意味著文章品質的下降,也降低了文章作為評價指標的作用。華為公司對文章向來是不看重的,凡有人建議要發表文章,都會有領導這樣問:「文章有什麼商業價值?」、「教授發文章是為了職位評等,我們發文章有什麼用?」

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研究機構都是要發表文章的,華為的研究機構不重視發表文章,不是因為我們比別人更加注重商業價值,只是反映了我們的膚淺和幼稚。

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創新,而創新總是少數人的專利。一個創新,要獲得認可和應用,必須衝破原理技術認知和利益鬥爭兩道關口。創新所需要的理論深度,是一般人所達不到的,因此認知起來就比較困難。對創新不理解,自然也就不會認可,這是第一道關口。 另外,創新會給組織的利益格局帶來衝擊,因此創新者往往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重重阻攔,這種利益鬥爭往往以技術討論的形式呈現,這是第二道關口。如果創新衝不破這兩道關口,就得不到價值認可和應用,組織就失去了通過創新獲得跨越性發展的機會。

發表文章,正是幫助創新者衝破這兩層關口的措施。創新的成果,通過文章公之於眾之後,其他的研究小組,往往是利益無關的第三方,如果認為成果有價值,就會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研究的人多了,就形成了影響力,就比較有公信力的說明了創新的價值。這種影響力作為創新成果評價比較客觀的尺度,可以幫助創新者衝破技術理解和利益鬥爭的關口,從而使創新獲得確認和應用。 如果沒有發表文章這種機制,多數的創新會被扼殺於組織內部的利益鬥爭中。

在所有的文章之中,大部分是人云亦云,虛假錯誤或者矯情粉飾,有價值的創新只是鳳毛麟角。如果只看到多數文章是垃圾,就是還沒有理解文章的作用。絕大部分創新成果都是通過文章被世人所認識、認可和應用的。正是通過允許大量垃圾文章的發表,為真正的創新保留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這也才是發表文章的真正原因及意義。


楊學志於2000年7月加入華為公司,從事無線通信研究工作,2012年9月從華為公司離職。2003年,他提出了一種應用於TD-SCDMA的頻域聯合檢測演算法,是業界效率最高的;2004年,他提出了軟頻率複用技術,引起業界的廣泛研究和應用,成為LTE小區間干擾協調領域的事實標準;2005年,他提出統一LTE多種帶寬的無線參數,並提出用一個IFFT承載多個載波的技術,簡化了基站和終端的結構,提高了LTE產業的規模效應,較大降低了產業成本。2011年,他提出了隨機波束賦形技術解決MIMO系統的廣播通道的發射問題,具有接近理論極限的頻譜效率和功放利用率,並對天線校正誤差 (Array Element Failure) 和陣元失效具有強健性 (Robustness)。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