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 專欄
什麼是創新?

楊學志╱前華為公司無線研究部高級工程師

2013.07.02
         

作者簡介:
楊學志
前華為公司無線研究部高級工程師


經歷:
北京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學士、碩士及博士
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0年~2012年任職華為公司,從事無線通信研究工作
IEEE高級會員
LTE(4G)奠基性技「軟頻率複用」(soft frequency reuse technology)之發明人

創新,就是創造新的東西。「新」是一個相對概念,與「現有」相對應。如何定義創新,取決於我們如何定義現有。

現有,指的是在評價時刻(創新產生時刻)之前,在某一領域內已經有的東西。領域包括組織領域(橫向)和業務領域(縱向)兩個維度。領域可大可小,比如橫向有個人、家庭、公司、地區、國家,縱向上有通信、互聯網、IP技術,路由演算法…等等。有了對「現有」的定義和理解,我們把創新定義成「向一個定義的範圍引入具有積極作用的新事務的過程和結果」。

舉一個生活中創新的例子。我們家以前沒有電視機,吃完飯後家人就聊天、散步、打牌。後來經濟條件允許了,買了電視機,於是家人在休閒的時間可以看電視節目,瞭解外面世界發生的精彩故事。這就是一個創新,但是範圍只局限在我們家。鄰居張太太家兩年前就有了電視機,如果把範圍定義為我們和張太太兩個家庭,則買電視機就是一個現有的事物,就不算是一個創新了。

另外,「創」的意思是創造,要求這個新的東西是要有用。兒子昨天在院子裡撿了一塊磚頭拿回家,雖然也是新的,但除了占地方外沒有什麼作用,我批評了他一頓,他委屈地把磚頭給扔了。

我們再用著名Turbo碼作為例子。香農(Claude Shannon)在1948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通信的數學原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標誌著資訊理論的誕生。它給出的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叫通道容量,指出在一個通道當中,一定存在一個方法,當通信速率小於通道容量的時候,可以實現無差錯傳輸。我們把這個方法叫做通道編碼。自從這信息論提出之後,眾多的科學家便致力於尋找高效的通道編碼方法,並發現了一系列的編碼,如Hamming碼、RS碼、卷積碼等,但是所有這些碼離Shannon所預言的極限差至少3dB。編碼界的科學家一度認為,香農限只是在理論上存在,現實當中不可能做到。直到Claude Berro, 一個電子工程師,編碼的門外漢,于1993年提出了Turbo碼的結構,並發現它離香農限只差0.7dB。這個結果一度被嗤之以鼻,被認為是犯了低級錯誤。後來陸續有其他的研究組重複呈現了他們的仿真結果,他們的發現才被承認,並成為了一個廣泛應用的著名技術。

Turbo碼是一個偉大的創新,這個創新是相比以前的其他通道編碼方式而言的。在資訊理論的高度上看,用通道編碼技術實現通道容量是已經有的概念,而Turbo碼的設計也是遵循了香農當年提出的設計原則。

專利是創新在法律上的體現。專利在橫向上是全球性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公開過的技術都被視為現有技術。縱向則具有不同的層次。層次高的覆蓋範圍大,而層次低的覆蓋範圍小。我們把一些高層次的、覆蓋範圍大的專利稱作基礎專利。基礎專利的數量非常少,它的產生往往是突破了人類原有的認知局限性,獲得了對客觀規律新的認識後得到的新技術。而低層次的專利是圍繞一個關鍵技術所做的支撐性應用研究。低層次的專利雖然從結果來看是一個新東西,但是可遵循已有的思維方法,比較容易,數量也比較多,並對它上一層的技術造成侵權。在專利術語當中用「上位」和「下位」兩個術語來描述這種層次關係,比如「無線通信技術」是「通信技術」的下位概念,而「通信技術」是「無線通信技術」的上位概念。

一般說來,創新的層次是連續變化的,並沒有清晰的界限把創新分成若干類別。我們把創新的層次看成一個金字塔結構:處於塔尖的是基礎理論,揭示的是普遍原理和規律;下面一層是關鍵技術,這些技術是由於認識新的原理和規律後得到的;再下面一層是解決關鍵技術的工程應用當中的結構、外觀設計和開發;再往下還可以有生產過程當中的材料,工藝,流程的改進。我們習慣上把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稱為基礎創新,而把工程設計、開發、生產過程當中的創新稱為應用創新。例如資訊理論是基礎理論,Turbo碼是關鍵技術,針對某一應用對Turbo碼設計的參數選擇,高效的實現方法則屬於工程應用。但是這種分類有時候會造成一定的混亂,很難說基礎理論沒有工程實現的考慮,或者工程實現當中沒有基礎理論的成分。


楊學志於2000年7月加入華為公司,從事無線通信研究工作,2012年9月從華為公司離職。2003年,他提出了一種應用於TD-SCDMA的頻域聯合檢測演算法,是業界效率最高的;2004年,他提出了軟頻率複用技術,引起業界的廣泛研究和應用,成為LTE小區間干擾協調領域的事實標準;2005年,他提出統一LTE多種帶寬的無線參數,並提出用一個IFFT承載多個載波的技術,簡化了基站和終端的結構,提高了LTE產業的規模效應,較大降低了產業成本。2011年,他提出了隨機波束賦形技術解決MIMO系統的廣播通道的發射問題,具有接近理論極限的頻譜效率和功放利用率,並對天線校正誤差 (Array Element Failure) 和陣元失效具有強健性 (Robustness)。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