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RD 專欄           
 
《創新方法系列三》
爆炸式創新
林士強/北美智權 教育訓練處 資深研發創新顧問
2014.11.19

與其說這是一種「方法」,倒不如稱它是一個「現象」。

「爆炸式創新」這種現象的提出,來自於Paul F. Nunes以及Larry Downes的著作-「Big Bang Disruption」。(圖一)


(圖一)

這裡的「Big Bang」指的是宇宙形成的那個大爆炸,用來形容這種創新的快速,而且威力巨大。

了解這種創新的過程之前,先回想一下近幾年曾經讓你耳熟能詳的事件:

1. 2010年,其貌不揚的「小胖」林育群在「超級星光大道」,一曲「I will always love you」,演唱影片被網友們放上YouTube引起1,500萬次點擊量,讓他成為台灣赴美國參加「脫口秀」的歌手第一人。

2. 2009年,蘇珊大嬸(Susan Magdalane Boyle),在英國達人秀(Britain's Got Talent)第一輪的角逐中,當她演唱「孤星淚」的I Dreamed A Dream後,獲得全部3名評判的認可與現場觀眾的起立鼓掌,這段初賽片段被上載到Youtube網站後,全球觀看次數高達1億人次,讓她立即躍升為全球知名人士。

3. 在蘇珊大嬸之前,2007年手機業務員保羅(Paul Potts,請見圖二)在同一個達人秀中獻唱歌劇「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時,震撼全場,2,000名觀眾站立鼓掌,女評判Amanda Holden更因其表演感動落淚。影片於翌日上載至YouTube,一週內就有逾250萬人次收看。


(圖二)

「素人」是他們的共通點,而「爆紅」這個現象,都在他們身上發生,但是「爆紅」之後呢,也很快的從絢爛歸於平淡。

再來回想一下近幾年或許曾經讓你驚為天人的產品:


(圖三)

圖三中的相機,在2007年中上市,因為消費者說-「剛剛好」,所以一年就賣出一百萬台,市佔近二成,但是從「上市」到被「淘汰」只有短短的4年。

這應該是史上最無聊的App了—「Yo」

(圖四)

利用這個app,你可以添加你的通訊錄好友然後發送「Yo」來打招呼,如果有朋友向你打招呼,你就會收到一條帶聲音的推送「Yo」。好的,以上就是這個app的全部功能了。這個app,自愚人節上線以來,積累了5萬個活躍用戶,用戶已經發送超過400萬次「Yo」,而且創始人還因此得到了120 萬美元的投資。

在這個資訊爆炸而且快速傳播的時代,讓人驚訝的事件不斷的發生,各位「素人」也可能不知不覺的身在其中,如果有一天成為「事主」也不用驚訝。

傳統的創新進展模式,大約如圖五所示,稱為Everett Roger’s 曲線,橫軸是時間,縱軸可以當成是普及度,再對照下方大約的比例,怎麼看,它都是一種四平八穩的事件進展模式。例如,智慧手機的使用,從早期開發時期,由等不及嚐鮮的使用者當成先鋒,一直到因為買不到電池而不得不更換手機的LKK「落後」用戶墊後,其間進展的過程好像想當然耳,就應該是Everett Roger’s 曲線。


(圖五)

而來自「Big Bang Disruption」這本書裡頭的敘述,作者告訴大家,現在時代改變了,Everett Roger’s 曲線不再是唯一,圖六的這種模式出現了。


(圖六)

傳統的創新到「破壞式創新」是「野火燎原」,而「爆炸式創新」是瞬間爆發,並能迅速被市場接受。如圖六所示,這個時候,創新的過程就只剩兩個階段,前頭的一小段期間為試用期,由參與研發的一小群人試用,接著,就是所有其他客戶,所以新產品一旦上市,爆炸創新者就同時對所有其他的消費者進行行銷。對大部分這類的產品,圖五的曲線前半段是急劇向上,而後半段掉落的速度,又比Everett Roger’s 曲線的產品要快,當我們把這個現象予以分析並加以命名解釋,寫成圖七的結果

shark fin
(圖七)
圖片來源:www.forbes.com

圖七,又稱為「鯊魚鰭」(Shark Fin),用來解釋破壞式創新這個現象,這個現象還是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四個區間:

1. The Singularty(奇異點)
這個過程是尋找靈感期,這裡有大小不一的「奇異點」,端看「創新者」有沒有「搔著癢處」,找到一個適當的「奇異點」。

2. The Big Bang(大爆發)
「創新者」果真「搔著癢處」,找到一個適當的「奇異點」,那可就大爆發,「一飛沖天」,乘著「爆紅」的熱度,有機會得到「贏者通吃」的市場。

3. The Crunch(緊縮)
「爆紅」來的快,在爆炸式創新的環境下,但是大部分的創新「冷卻」也快,所以隨著「一飛沖天」,接下來就準備大角度下墜。這個時候,見好就收,如果能找到下一棒,就趕緊交棒,不要戀棧。

4. Entropy(絢爛歸於平淡)
Entropy是熱力學上的名詞,中文翻譯成「熵」,是動力學中「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筆者把它想成「混亂的程度」。Entropy越大,代表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及混亂的程度都越大。而在大爆炸之後,Entropy變大,而一切,漸漸歸於平靜。這個時候,創新者再尋找另一個「奇異點」,整個循環再來一次。

有些領域裡,有時產銷成本是很低或者常常為零的。例如,風靡一時的app(例如Yo)和遊戲在短短幾天時間就被數百萬用戶下載,但又會以幾乎同樣快的速度失去吸引力,如同被壓扁的產品生命週期模型所示,這就是以上稱之為「鯊魚鰭」的模型。它當然也適用於實體產品,尤其是在如今火熱的消費電子和娛樂市場上。但是與軟體這類的虛擬產品不同的是,硬體的顛覆者需要仔細積極的管理供需及銷售並優化利潤,同時在緊縮期(The Crunch)控制庫存過量帶來的風險,如果遇見「伯樂」,也毫不猶豫的放開自己的駿馬。
對於以上,類似的循環,筆者喜歡用買賣股票做為例子,更容易解釋這四個步驟的關係,所以,以上的鯊魚鰭,就寫成圖八這副模樣。


(圖八)

不過,傳統的公司若想要防堵「爆炸式創新」,它,其實是「無解」的,原因如下:

  • 爆炸式創新用的是「打破常規」的戰略
  • 爆炸式創新拜網路發達之賜,有關於它的訊息,都是即時而無界的
  • 爆炸式創新,瞬間爆發-毫無徵兆
  • 爆炸式創新的營銷方式,不拘一格
  • 在「火紅」時期,它的成長,也無法遏止

誰適合做「爆炸式創新」?不論怎麼看,都應該是市場中「小」而「活力超群」的游擊隊。它們是新創公司,甚至是「素人」,除了「創意」及一股熱誠之外,其他的都不太多,也正好符合以上五點爆炸式創新的特性。

行動通訊界另一個當紅炸子雞,中國大陸的「小米」手機公司,小米公司雖然難脫模仿蘋果公司之嫌,可是它努力推廣「酷」文化,口號是「為發燒而生」。如今,智慧手機市場已經越來越像競爭激烈的時裝界而不是電子業。在時裝界,風格和口味年年都在變,甚至一季一個樣。 如果真是如此,倒是給了創新者機會。

小米公司擁有大批「米粉」,小米「打破常規」,開始只採用線上銷售方式,批評者們指責小米「饑餓行銷」,以製造噱頭和購買熱潮。但是大部分消費者直接從官網購買,避開了可能會稀釋品牌效應的經銷商、零售商和電信業者的合作關係。繞過他們,有助於樹立小米在用戶心目中的形象,並與用戶建立更加穩固的關係,使他們容易成為回頭客。更為重要的是,「直銷」使小米可以更好地控制進入與退出市場的時機。

以手機公司的角度來看,「小米」存在的時間很短,但它是當紅炸子雞,會成為鯊魚鰭的模式,或是就此可長可久,一帆風順,尚在未定之天,也讓我們慢慢看下去。

筆者認為,「爆炸式創新」是創新的模式中最變化多端而有趣的。因為有很多「灰姑娘」「小蝦米戰大鯨魚」式的例子,既勵志又充滿故事性,值得分享及效法。

「創新方法」一系列的故事就介紹到此,希望能給各位些許趣味與啟發。

 

 
作者: 林士強
現任: 北美智權 教育訓練處 資深研發創新顧問
經歷: 法商台灣康旭 研發工程處 專案經理
中科院飛彈製造中心 專案工程師
聖荷西州立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
專長: 機械、供應鏈管理、專案管理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