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專利師法
那些專利師們的故事

作者/北美智權 李淑蓮

2011.07.18

在中華民國第4屆國考專利師考試將屆之際,報導「那些專利師們的故事」可以當成是前3屆考試的一種另類回顧。文中有5個上榜的專利師及1個落榜考生的故事,時間分別橫跨3屆,包括第1屆上榜的陳志清吳豐任;第2屆上榜的胡冠彣及落榜的小陳;和第3屆上榜的花怡慧林國隆。由於他們的樂意分享,讓讀者可以一窺他們考取專利師的心路歷程。但礙於個人隱私及各自的公司規定,大家比較關心的「專利師薪情」部份並不會出現在故事中。最後一提的是,本文並不是專利師考試的教戰手冊,請放鬆心情以看故事的心態來欣賞。

姓            名:        陳志清/男
專利師資格:       中華民國第1屆國考專利師
現            職:        明基電通/專利技術部專利經理

志清在考取專利師之前,在專利領域已經有9年多的專利相關工作經歷,所以當專利師考試伴隨醞釀多年的專利師法一起上路的時候,他就去報考,理由很多:「難得有個屬於與個人工作相關的證照考試,所以想要去嘗試考考看,順便也從中學習些經驗;再加上是第1屆考試,所以去留個紀念也不錯」。

因為是第1屆,所以很多狀況都沒有徹底了解(不只志清,很多人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如此),也沒有搞清楚考上專利師後,可以作些什麼事情,或是有什麼限制...等等,只知道可以進行專利代理的相關業務。因為志清在in-house專利部門任職,並非專利事務所的工程師,所以當初並沒有很認真思考拿到專利師執照有什麼用,只是覺得如果真的可以通過考試,或許可以當成本身對於了解台灣專利法規及實務的一種初步證明。

回想當初準備專利師考試的經過,也許因為已事隔3年了,志清述說起來有一種淡淡然的味道,完全感覺不到當年那股「拚勁」。跟很多充滿「拚勁」的考生不太一樣的是,志清並沒有去補習班補習,而是自己準備讀書計畫時間表來應付考試。能夠幸運地、順利的一次就考上專利師,志清優秀的學經歷背景當然是關鍵主因之一;其次,就是他的主管非常鼓勵他參加專利師考試,也儘量在各方面給予必要的協助。

因為第4屆專利師考試科目仍未修改,所以志清準備考試的方式仍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首先在自選科目的部分,當然是以自己的專長為主。由於志清是台大機械工程系/研究所畢業的,所以在6選1科目中就挑了工程力學。

針對專利相關的科目「專利法規」、「專利審查基準與專利申請實務」以及「專業英文(或日文)」等,志清認為如果考生本身就是專利或智權相關的從業人員,這幾個科目與日常工作的專利知識及專利實務是息息相關的,故應竭盡所能在這幾科獲取高分。假設日後主管機關按照目前提案建議,將「微積分、普通物理與普通化學」修改成「專利說明書撰寫」的話,便有4科與日常工作是息息相關的,有更多機會可以爭取高分。

在理工相關科目的部分,在今年「微積分、普通物理與普通化學」的科目仍未修改時,志清建議與另一門6選1理工相關專業科目一樣,都要依照至少要達到最低分數門檻50分的方向來準備。「對剛畢業或是剛出社會的考生而言,由於專利相關科目不好掌握,所以更應在兩科理工相關科目上盡量把握爭取高分。」這個原則現在看起來很簡單,但志清在首屆專利師考試即可迅速掌握到要領,實在十分難得。

在考上專利師之後,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多了一個專利師的頭銜(至於薪情是否因此水漲船高則不便置評),而且對於台灣專利法規及實務,例如修法或是法院判決等,都要比之前更積極地去瞭解與認識,以期能夠時時掌握最新的發展趨勢。在實務面上,志清認為對工作發展很有幫助,由於對台灣專利法規及專利實務等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因此於工作上遇到相關問題時會比較有解決方向,或是於解讀法條時會有更深入的認知。

此外,在個人方面,志清說藉著專利師職前訓練以及參加一些研討會的活動,認識了一些好朋友,也有很多機會與這些朋友互相分享一些職場生活或是多瞭解業界的動態.。礙於專利師法第7條的規定,即使通過專利師考試,也必須是自行開設事務所或是受僱於事務所,才能加入專利師公會;雖然志清目前不具專利師公會會員身份,他仍會和公會的理事長、理事、及各委員會的主委或委員討論或是建議一些看法,希望能讓專利師公會或是台灣專利業界有更好的發展。

志清說:「基本上專利師在in-house的工作內容還是一個很新的議題,參考相關法令、解釋及實務見解,以及公會正在努力的方向,還是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專利師考試今年已經要邁入第4屆了,今年對應考科目的修改方向有幾個不同版本,志清個人的意見是比較傾向於考試簡單化,不需要過多不必要的限制,也希望能盡量增加專利師的錄取率。以下有3個方向可以參考:

(1) 台灣律師、司法官考試,設計成至少修習20個法律相關學分的條件才能報考,因此專利師考試的應考條件也可以考慮設至少修習20個理工相關學分才能報考的門檻,藉以確保考生具備理工知識,而考試時就不需要再考「微積分、普通物理與普通化學」,甚至6選1的理工專業科目也不用了。
(2) US patent bar考試,也是針對理工科系畢業者而設,而考試型態則為選擇題方式。
(3) 大陸專利代理人考試,分為3大科,可適度的濃縮專利相關科目為專利法律知識及專利代理實務 (可涵蓋專業英文(或日文)及專利說明書撰寫等),以避免考試範圍的重疊性太高。

 

姓            名:        吳豐任/男
專利師資格:       中華民國第1屆國考專利師
現            職:        北美智權/專利工程部主管

豐任在台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不久即進入專利界,也曾赴美國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進修美國專利實務。在北美智權服務的8年多期間,豐任除了擔任專利工程師之外,更協助北美建立了機械工程團隊,並晉升為部主管。為了想肯定自己在專利方面的專業知識,豐任在2008年的時候參加了第1屆的中華民國專利師考試,而且順利通過考試,成為37位首屆中華民國專利師之一。在北美智權報第18期如何準備台灣專利師考試?一文中,有豐任準備專利師考試的詳細報導,這邊就不細述了。

豐任認為理工背景的朋友除了進科技業外,專利師是另一個很有前途的就業選擇。專利從業人員不僅可在高科技公司或專利事務所擔任專利工程師,如果已經累積足夠的經驗,還可從事智慧財產權法務、專利技術移轉、技術/專利鑑價等工作;甚至也可自行接案,當然前提是要考上專利師執照。

由於豐任之前曾在美國進修美國專利實務,在取得台灣專利師證照後,便同時掌握美國與台灣專利的專業,對於協助客戶在專利佈局及策略規劃方面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國內有幾家高科技公司都非常器重他。

如同前面所言,報考專利師是希望能對自己專利方面的專業予以肯定,而獲得專利師證書對豐任來說,則是對自己的專業職能作背書。除了在領取證書前的60個小時職前專業訓練外,藉由參與專利師公會的運作及活動,豐任覺得自己在專業技能上也不斷提升;相對的,也能提供客戶更多的專業建議及協助。

 

姓            名:        胡冠彣/男
專利師資格:       中華民國第2屆國考專利師
現            職:        隆達電子/智財管理部策略規劃處處長

冠彣在中山大學化學系畢業後,便繼續在清大生命科學研究所進修,1995年研究所碩士班畢業之後,曾短暫在學校擔任研究助理一職,並於1996年起即開始在專利事務所上班,負責專利說明書撰寫及申請的工作。在10多年前唸生命科學(Biotech)的出路不多,而他在專利事務所主要負責半導體製程相關的案子,大學主修化學的他總算是學以致用。

分別在不同的事務所待了5年左右,冠彣於2001年便開始轉戰業界。在廣輝電子待了1年後便轉到友達光電任職,他在友達共待了8年半,並於去年轉到友達轉投資的隆達電子任職。為了充實自己在智權方面的知識,其間他也考上了交大科技法律研究所,不過因工作太忙而停止了。

雖然冠彣在廣輝跟友達都是在智權部門任職,但負責的工作卻不盡相同。在廣輝的時候他主要負責接受同仁提案、安排同仁與專利事務所進行面談及處理專利申請案。由於在同仁提案通過之後,大部分後續的工作包括專利說明書撰寫都是委託坊間專利事務所進行,所以公司內部的智權部門就必須負起管理的責任。大致上公司工程師要負責專利的技術內審,而智權部門就負責看說明書的Claim寫得好不好。

到了2002年在友達任職時,雖然也是在智權部門,但冠彣負責的工作就不太一樣了。在 47期北美智權報「從專利看企業競爭力:友達光電如何快速堆高專利牆」一文中,有提到友達在2002/2003年期間,日、韓、美各國廠商都紛紛來找碴,友達當時碰到的國際訴訟糾紛特別多,因此冠彣在友達智權部任職期間的工作都是跟專利訴訟有關的,像侵權分析、跨國專利訴訟、授權談判以及專利風險評估等等。

在專利師法於2008年實施之前,冠彣已經任職專利相關工作超過10年,所以他對於專利師法及伴隨而來的專利師考試非常期待(倒不如說他十分嚮往擁有專利師的頭銜,因為以前除了專利代理人之外,只有律師、會計師那些「師」才能執行專利代理業務)。就是因為十分期待,所以第1屆的專利師考試剛開放報名的時候,冠彣就去報考了。

冠彣第一次準備專利師考試時沒有特別規劃時間唸書,只有在考前請了幾個禮拜假來衝刺。他自己也承認第一次考得很糟糕,特別是行政法及行政訴訟法,因為對他來說非常陌生,所以雖然花很多時間在這一科上面,但得到的分數卻很低。不過,他也認為行政法及行政訴訟法這一科答案好與不好很主觀、很難認定,主要看閱卷老師喜不喜歡你的答題方式。至於其他考試科目「物理、化學、微積分」,冠彣跟很多其他考生一樣感到不解,他認為「要區隔理工背景及專長,物理、化學就夠了,幹嗎還要加一科微積分?如果沒有太多時間準備,這1科只要能至少維持在高中程度,分數不要太低就可以了。反正分數要平均一點,不要放棄任何一科,那考上的機會會比較大。」

雖然第1屆考試敗北,但冠彣並沒有因此放棄,反而為了第2屆考試特地去坊間補習班加強行政法及行政訴訟法這一門科目。 不管如何,冠彣終於考上了第2屆的專利師。冠彣認識有一些朋友考完第1屆就放棄了,原因很多,有人認為很難考上,有人則表示考上了也沒有用。那他自己覺得呢?「目前還看不出來有證跟沒證的差別,但以後就會越來越明顯;慢慢專利師就會成為智權業者一項必備的條件。」(就像碩士越來越多,碩士已經不值錢的時候,就會轉化成為一項在職場上生存競爭的必備條件)。

就個人工作而言,冠彣認為考取專利師證書在工作可產生不少助力,像變得比較有自信心,也不怕別人質疑說他不是律師。「以前在內部推動政策比較難,有了頭銜之後,推政策就順利多了」。但一紙證書或是一個頭銜對工作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冠彣認為在專業程度的認知就有差。「法務跟律師、會計跟會計師、專利代理送件跟專利師...工作性質都雷同,但有頭銜跟沒頭銜在專業認知上不是差很多嗎?」冠彣言簡意賅,一語就中的,這樣一比下來就有高下立見的感覺了。

此外,在補習班上課或是智慧局的職前專業訓練時,結交到不少in-house或是in-firm的專利工程師朋友;上智慧局官員甚至是王美花局長講授的職前訓練課可以更了解官員們的想法,冠彣認為這些都是考上專利師之後所得到的好處。另一方面,他很鼓勵年青工程師早點通過考試,因為這樣未來職涯可以有更寬廣的規劃。

雖然不能證實錄取率低是因為應考科目及題目太難的原故,但主管單位一直在搜集修改考試科目的意見。冠彣認為改考試科目好不好是見仁見智,像現在考的理工科目比較容易有標準答案,如果改成規劃中的「專利說明書撰寫」的話,因為每個人的寫作風格都不一樣,好壞也沒有標準;因此評分標準一定要在考試前就訂清楚。

冠彣也建議主管單位可以參考美國代理人制度,只要限制理工背景考生報考,那就可以不用再考「物理、化學、微積分」及6選1的理工專業科目了。另一方面,他也認為專利師公會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報考的人太少便應該主動推廣及宣傳,讓更多人認識及投入專利、智權此一行業;如此一來,公會及智權產業才能壯大。

 

姓            名:        花怡慧/女
專利師資格:       中華民國第3屆國考專利師
現            職:        獨立接案之專利文件撰稿人

去年第3屆專利師的錄取率超低,在到考錄取3.7%的情況下,只有13位考生上榜,而花怡慧就是其中之一。去年超低錄取率低的真正原因眾說紛紜,究竟是因為報考人數減少而牽動錄取率跟著下降?還是因為題目太難考倒了考生?意見分歧,莫衷一是,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怡慧去年是首次報考,而且沒有到坊間的補習班特別加強就能順利的考上,只能說再難的考題也考不倒真正優秀的人才。

怡慧從台大電機研究所畢業之後,曾在威盛電子擔任研發工程師,2004年開始接觸專利工作,在專利事務所擔任專利工程師。報考專利師並沒有特別的原因或是動機,只不過是很單純的希望可以增強專利方面的專業知識。專利工作的入門不困難,但要進步,還是有賴持續的學習。

從決定報考到應考,怡慧總共花了5個月時間來準備考試。雖然省下了去補習班上課的大筆金錢,只花了一千多塊錢買相關教材自行研讀,但另一方面,怡慧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卻十分可觀。為了準備考試,她辭去了專利事務所工程師的工作,以5個月來算,少說也有好幾十萬的收入。

從專利師考試完畢到考取專利師、以及後來為期60個小時的職前專業訓練結束,怡慧都是以SOHO族的身份自由接案,幫客戶撰寫專利稿。因為她很喜歡當SOHO族的自由,所以目前還沒有再進事務所當專利工程師的打算。怡慧認為在不影響績效的前提下,一般事務所都會鼓勵員工去報考專利師,因為這對於事務所的形象有正面的加分作用。

不管是在職場上或是個人生活,怡慧覺得多了一紙專利師證書對她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她說:「能不能接到案子跟有沒有專利師證書似乎沒有太大的關聯性,我目前還沒有運用這一張專利師證書的計畫。」

不過,如果回歸到最初參加專利師考試的宗旨:為了增強專利方面的專業知識,那怡慧的目的毫無疑問是達到了,因為在準備考試的過程及考上之後的職前訓練,讓她的專利知識有所增長。她說:「尤其在釐清程序細節及了解立法精神方面,的確有相當大的幫助。」

雖然專利師考試不管是報考資格、考試科目及題目、到考試錄取錄一直以來都爭議不斷,但怡慧認為專利師及專利師考試制度的存在,對提升台灣的專利環境有一定的幫助。如果以過來人的身份看考試科目,她認為目前要考的「物理、化學、微積分」的確幾乎和實務工作無關,但如果改成和實務相關的科目,像規劃中的「專利說明書撰寫」的話,就準備考試而言不一定比較容易。

 

姓            名:        林國隆/男
專利師資格:       中華民國第3屆國考專利師
現            職:        3M台灣/連接器技術工程師

為了台灣專利師系列報導,曾經跟很多專利師進行訪談,發現其中從台大機械工程系/研究所畢業的比例相當高,國隆是我碰到的第4個獲得台大機械工程系學士及碩士學位的專利師;事實上,前3屆每一屆上榜的專利師中,至少都有一個專利師是擁有同樣學歷的。

雖然國隆很年輕,今年才32歲,但在專利領域已經有6、7年的經驗。他在台大機械工程研究所畢業之後,就到鴻海電子服國防役,分別在研發部及連接器事業群擔任工程師。雖然不需要撰寫專利說明書,但在國隆於鴻海任職那個時期,鴻海對於研發工程師的政策是每人每一星期要產生一個發明;因此國隆在鴻海任職期間,也申請了50多個台灣專利,及獲得了一些美國及歐洲專利。

在鴻海任職五年多,後來因為在鴻海需要出差或派駐大陸,加上受到大學同學的遊說,國隆決定將職涯規劃朝專利工程師的方向發展。不過,他不是進入專利事務所當工程師之後才想考專利師的;事實上他在第2屆的時候就去報考了,因為他想考上專利師之後才進入事務所當專利工程師。

不過事與願違,雖然國隆第一次考試就很拚,但他第一次應考並沒有考上;直到去年第3屆考試二度應考時才順利上榜。不過,後來雖然專利師考試及格,但他卻選擇脫離專利工程師的工作;這種心路歷程的轉折有如小說一般高潮迭起,且聽國隆娓娓道來。

究竟國隆第一次考專利師(第2屆)的時候有多拚呢?相信他付出的機會成本是最高的。為了參加專利師考試,國隆於2009年3月就離開鴻海專心準備,這段期間還特別到坊間的補習班補習。他說補習費才不過兩萬塊左右,算是很便宜的,但從3月份離職到8月份應考,其間如果換算成留在鴻海的薪資及獎金,就逼近百萬之譜了。

第一次沒考上並沒有影響國隆的決心,準備第二年(即第3屆)考試的時候,他已經在專利事務所上班,白天一邊工作晚上邊唸書,慢慢修正第一次準備的方向而順利考上,他說:「其實這都是之前那半年補習唸出來的基礎。」

千辛萬苦的通過了專利師考試,沒多久國隆就決定脫離專利工程師的行列,甚至連職前的專業訓練都沒有參加,當然也沒有領到智慧局發的專利師證書了。很多人聽了都覺得匪夷所思:既然不想再朝專利領域發展,那為什麼還要花費金錢及時間去準備考試呢?對國隆來說,這像是一種頓悟。

從近6年研發工程師生涯到1年專利工程師的歷程,國隆突然發現自己不適合寫專利,所以自入行以來一直都寫得很辛苦。基本上,作為一個研發工程師,他必須找出如何實現一個具體產品、功能或零件的答案,而解決方法可能來自四面八方;但作為一個專利工程師,思考與工作模式比較明確,當他在寫專利說明書的時候,他必須考慮到一些限制,不僅是發明本身,還有語言、修辭如何敘述發明等問題。顯然國隆比較擅長的是前者。

 既然寫專利寫得很辛苦,相對的錢也賺得很辛苦,而原本期待通過專利師考試之後能有較高的薪水,但這種期待並沒有在國隆考試上榜後立即實現。剛好這時候3M工程師的職缺找上門來,國隆就決定回去當技術工程師了。

辛苦準備了兩屆考試,國隆也很樂意以他過來人的身份提供一些建議給大家參考。在準備考試的部分,以一個理工科且從來沒有接觸過專利的考生而言,補習班可以提供一個比較有方向及比較快速的準備方法,當然,假如自己能專心唸書及找到適合自己的唸書方法,也沒有一定要補習的必要。不過,國隆說:「我在很短的時間內於補習班中快速找到唸書的方法,我覺得補習班給我的幫助很大。」

即使在第3屆考試時已經當了一年的專利工程師,但國隆認為對考上專利師幫助不大。他說:「因為考試的科目及題目的關係, 到目前為止都還是要自己花時間去唸書本上的東西。或許未來考試科目修改,需要考專利寫作時,那事務所專利工程師的經驗才會有幫助。否則到目前為止,可以看到每年考上的有一部分是沒有專利相關經驗的,甚至是大學或研究所剛畢業就考上的也大有人在。」

不過,國隆也認為考試題目是有比較進步了 - 除了行政與訴訟法例外。他感覺「行政與訴訟法」的命題委員只出自己覺得重要的題目, 而不是考量專利師應該要考什麼。「對於唸理工的我們,這科是最難的。尤其到目前為止,每一屆的考題都讓考專利師的我們誤以為在考律師﹙像第一屆考到國賠法,第二屆幾乎都在考行政訴訟法,第三屆更慘,都是大法官釋字﹚,因此,不要相信任何的猜題,一定要把全部該背的都背好,你能想像你寫出來的答案跟大法官釋字的結論不一樣時,你能拿多高分?」

國隆認為如果將科目及題目修改應該會更有鑑別度,不過,雖然今年科目及題目尚未修改,他還是勉勵考生要考就要有決心,千萬別浪費時間金錢去當炮灰!

落榜的國考專利師考生 小陳的故事

 小陳台大電機工程系、電機研究所博士班畢業,退伍後在竹科一家上市的消費性電子公司的研發中心任職。由於所負責開發的產品屬於創新事業,因此相較於公司中其他產品很難有立竿見影的績效;小陳開完笑的說:「我在那邊服務2年多,到離開的時候那個部門已經沒剩幾個人了」。

後來剛好有朋友介紹,小陳就轉到竹科一家IC設計公司上班,負責智權工作。小陳說他現在任職的公司原本沒有智權部門,在他來之前跟專利有關的事情都是人事部在管的。小陳進入這家公司已經快7年了,現在智權部仍然是一人部門,從接受同仁提案到完成申請送件後的請款,通通包辦;具體的工作內容就是接受同仁提案、與同仁面談、分析專利策略、事務所聯繫及專利稿審查、答辯、帳單請款等等。

可是小陳完全沒有專利或是法務背景,不禁讓人質疑他如何能勝任這項工作呢?小陳說:「好歹我也做過研發工程師,而且也拿過以前公司內部的創新獎,所以我對發明及創新的感覺還是有點Fu的。更何況專利法是消極負面表象的方式作陳述,並沒有要求你的發明技術是否具有發表在Nature、Science或是其他著名期刊的資格,也沒有你的發明產品是否在全球大賣多少萬套之類的標準;只要你不違反專利3要件(產業利用性、新穎性、進步性)就可以啦。我只要看他們的提案有沒有違反這3項就行啦。」

雖然小陳以前的工作經驗對他現在工作很有幫助,但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跟工程師維持良好的互動。「因為技術是別人的不是你的,到最後工程師都是老大。」(這會不會是很多智權主權的心聲?)小陳補充說:「就像很多事務所的業務以為我說okay就搞定,我都跟他們說我只能推薦,最後還是要看工程師的意見,要工程師點頭才行。」

小陳之所以去考專利師是陰錯陽差造成的結果。他考的是第2屆,那時候專利師法、專利師考試及專利師公會才上路一年多,當時有一些事務所的工程師也搞不清楚是什麼一回事,更遑論是in-house的工程師。小陳說:「那時候老闆不知道是要考試的,他以為只要上課受訓滿一定時數,就可以拿到專利師執照,所以就鼓勵我去報名看看。後來去報名的時候才發現是要考試的,我跟老闆說,他就問我要不要考看看。既然老闆都說了,我就去考看看囉。」

小陳最後以20分之差落榜。他認為對他而言,有沒有考上沒有太大的差別,因為他是in-house的人,就算考上專利師也不可能執業,而他也沒有想過朝這個方向發展。他說:「老闆也沒有給什麼壓力,只是怕很難跟老婆交代。那時候考前幾個月,大約7、8月的時候,每個禮拜放假都揹著書包跑出去唸書,如果考太差就怕老婆會質疑說是不是真的有出去唸書。幸好分數沒有差很多,總算有個交代。」

雖然沒有考上專利師,但小陳認為準備考試的過程對他的工作有很大幫助,至少藉這個機會把專利法、專利審查基準與專利申請實務有了不同的認識與了解,感覺本身專業度提升不少。此外,為了準備考專利師,他又跑去修了一些科技法律研究所的課程,達到一魚兩吃的目的。

雖然是理工背景出身,但因為負責公司智權及法務也好幾年了,平常就已有接觸,所以小陳不會覺得考試題目很難。不過,他認為如果考試科目修改的話,感覺有意願去考的人會變多,但及格率不一定會相對提升。「國家考試就是這樣,差個20分跟差個200分是一樣的結果,都是落榜過不了,所以還是應該以平常心看待。」小陳說:「對於專利師考試我個人倒是十分認同的。因為專利代理人需要制度化,也唯有藉由國家級的專利師考試,才能把專利師或專利代理人制度化。」

小陳的故事看起來很平淡,但平淡的故事也會帶來正面的啟發,它是不是在告訴我們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也不容忽視呢?

 


Previous Page
design_index
Issue 48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