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期
發刊日 : 105 年 7 月 27 日
  智權報總覽   
 
《專利兇猛》─ 一個中國企業利用專利開彊闢土的故事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6.07.27

「專利要上升到戰略層面就絕不僅是法務或專利一兩個部門的事,而是必須有CEO真正重視、且由研發、市場、財務、公關等各部門一體化整合。專利戰略只有在專利部門有領導權、多個部門緊密協同的情況下,才可能是真正的戰略。不要以為專利部門總是要靠其它部門幫助才能運轉,很多時候是專利部門在幫忙其它部門運轉,例如幫助研發部門規避風險和找到產品方向」。

今年6月,中國第一部以商標為主題的長篇小說《商標來襲》出版,這一部商標小說是由2位中國商標局資深員工所執筆,內容以一個中華老字號商標的生死浮沈,系統的展現了企業商標品牌的發展及壯大歷程。其中最特別的地方是對企業商標業務進行了全面梳理,讓讀者能在輕鬆閱讀的同時,就弄懂商標的申請註冊、質押轉讓、以及運營保護等等專業知識。換句話說,《商標來襲》是將商標實務內容的教科書包裝成商戰小說的形式來呈現。

其實,《商標來襲》是中國第二本將智慧財產權教育以小說形態來包裝的教科書,早在2014年7月出版的《專利兇猛》,才是中國第一本小說形態的智財權教育出版品 - 宣傳專利的教科書。藉著《商標來襲》的出版,筆者又重新複習了《專利兇猛》這本商戰小說;期間適逢台灣相關部會正展開「智財戰略綱領第一期 (2013~2017) 成效檢視及第二期規劃探討」的動作,比對兩岸這幾年來的專利發展狀況,雖然說不上百感交集,還是有不少感觸,因此藉這個機會跟讀者分享《專利兇猛》這本小說,一窺中國企業如何成功建構專利牆的「內幕」。

披上小說外衣的教科書

《專利兇猛》的作者是奇虎360的知識產權法務總監黃晶及在國家知識產權局 (SIPO) 辦公室宣傳處工作的盧學紅,盧學紅曾經是SIPO的資深審查委員,兩位作者在知識產權界都有相當豐富的實務經驗。本書的元素相當豐富,幾乎跟專利有關的元素都找得到。從專利申請,專利三性、侵權訴訟、專利無效、行政執法、PCT、專利檢索、專利佈局、專利申請補助、營業秘密、專利授權……等等,就像大鍋炒一樣,應有盡有;而且隨著內容戲劇性的展開,當中又穿插了一些中國專利發展史及專有名詞解釋,所以堪稱一本入門級的中國專利發展史。

雖然故事的主軸是描繪一家中國企業「華亞」如何從零專利的中國本土小廠高,華麗轉身成為專利上千的中國大企業,但事實上這一家小企業發展專利的歷程根本就是中國發展專利歷程的縮影。

故事從一個簽約儀式揭開序幕:在「華亞」與台灣「萬盛公司」正要舉行盛大簽約儀式的時候,「萬盛公司」也在同一時間得悉「華亞」被「朗科」提告侵權的消息,因此就在簽約記者會上立即宣佈取消與「華亞」的合作。從這一刻開始,「華亞」的老闆馬兵才了解到專利的重要性,才開始要「搞專利」。問題是公司上下沒有一個人「懂」專利,研發主管只管技術,對專利不甚了了;連法律總監面對專利訴訟也是一籌莫展。於是馬兵只得跟知識產權局的熟人-執法處的姜夏處長-求助。姜夏發現「華亞」原來沒有知識產權部,於是便引薦了故事的主人翁,皇天昊給馬兵,而皇天昊也因此成為了華亞知識產權部的部長。

皇天昊在大學的時候修了阿拉伯語及法律雙學位,專攻知識產權法,小說中描述:「90年代初,專利法剛頒布才不到十年,大多數人還不知道知識產權為何物,皇天昊卻敏銳地嗅到其中的商機和前景……而那時候的中國,知識產權幾乎是塊處女地」。皇天昊後來通過了國考成為公務員,在專利局工作了7年(註:中國專利局於1998年才更名為國家知識產權局),之後在「方圓集團」成為知識產權律師,後來在一場重大侵權訴訟中,本來勝券在握,卻被法官判定為陷阱取證,將好不容易打下來的一審判決推翻;後來更發現仿冒公司居然是自家公司其中一個研發老總經營的,於是更加心灰意冷。

以上是故事主人翁皇天昊加入「華亞」的過程,只是書中的第一章,才占了15頁B5尺寸的版面,但已經給讀者上了4門專利課程,分別是「專利侵權」、「中國專利的種類」、「侵權比對」、及「無效(專利複審)」;而且有別於傳統教課書,不是從專利三性、專利種類或是如何申請專利開始,而是當頭棒喝來個「專利侵權」,如此一來才能吸引讀者「好好上學」。

借雞下蛋 領導人說了算

《專利兇猛》這本小說的時代背景是從2002年到2012年,橫跨了中國的「十五計畫」(2001年-2005)年及「十一五計畫」(2006年-2010年)兩個時期,也經過中國提出「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這個階段。

《專利兇猛》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從皇天昊的觀點看來,從1980年國務院批准專利局開起,到2003年前後,中國企業知識產權經理人,大致經過了三代。第一代的風雲人物在《商標法》、《專利法》頒佈實施後,有一波知識產權熱潮,但如今這一代風雲人物已鮮為人知。第二代從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當時中國加入WTO,修改了不少法律,企業也開始不斷往外走,這時候出現了一些民營企業引入知識產權,這一代的知識產權經理人開始按境外的需求來做知識產權管理。第三代正是如皇天昊這一批科班出生的知識產權人,他們工作的背景是2000年以後,他們的重任在於面對突然席捲的經濟全球化,如何平衡企業風控和對外競爭的高壓。在中國,他們這些主管需要在知識產權工作經營得較好的企業裡,才能有用武之地。

如果要用一個詞或是一句話來形容專利,不知道大家會如何形容?「兇猛」是皇天昊老闆馬兵對專利的看法,他說:「當得知『華亞』被環科起訴,十多年來一直暢行無阻的發展之路上,突然跳出『專利』這隻攔路虎時,我只覺得它『兇猛』」。

皇天昊於2002年剛到「華亞」時,其實並不好過,除了要面對公司法務部門主管的不理不睬外,當時公司上下,除了老闆是抱著「但試無妨」的心態外,「幾乎沒有人理會這個新來的、面容白淨、看起來斯文可欺的『知識產權工程師』」,就連研發部門對此也是漠不關心,「專利?多少錢一斤?」一些人開玩笑的問。因此「半個月過去,皇天昊不僅專利『傳教』工作毫無進展,反而被當成一無用處的異類,時常被人側目指點」。

為了扭轉逆勢,皇天昊抓到一個機會。原來在皇天昊進入「華亞」的前一年,「華亞」已決定要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雖然當時這個體系基本設置已完畢,相關資料已經要提交認證機構,但皇天昊決心要搭上這件事情的末班車,說服老闆馬兵把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有關的管理規範,加入其中。「借雞下蛋」,這就是皇天昊的策略,因為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可以把知識產權管理規範寫進ISO9000公司質量管理體系中,以老闆馬兵的脾氣和個性,沒人敢在上面出一點錯。

企業就是國家的縮影 一年可以做到什麼?

皇天昊提出的知識產權管理規範只有六個字:「辦培訓、加任務」,針對在職人員和技術培訓人員,皇天昊定期請專利審查專家、及其他產業發明人等進行專利說明書撰寫的輔導。「當然,這些參加培訓的技術人員也是有任務的。這個任務以定額的形式分配在每個事業部,例如移動儲存事業部2003年即需提交40件發明專利的申請」。另外,還有一個更嚴苛的規定,就是「凡入職一年而沒有專利申請的技術員工,自動離職」。不過,最有效的方法是胡蘿蔔加棒子,因此為了鼓勵員工積極發揮,與規範配套的還有獎勵制度。

一時之間,「專利」成為了華亞人提及率最高的詞,「無處不發明,處處可專利」。原本皇天昊的目標是一年申請200件專利,但才半年,公司的專利申請量已超過200件。

當然,「花錢」是老板在申請專利時最基本的考量,這一部分皇天昊利用了政府補貼來解決。不過,雖然是差不多十年前的時空背景,但申請中國專利實在有夠便宜了:「半年時間,公司申請專利106件,每件專利申請支付代理公司3500元,給事業部的小夥子們500元,四十多萬沒了」。這裡說的是人民幣,折合台幣也才200萬左右。

不過,在申請專利補助上,卻不是如此的順遂。因為專利補助不是全國性的,而是每個省市的知識產權局有各自的補助金額,而皇天昊申請的40萬即占了資助金的五分之一,因此必須一個很好的理由來說服領導。

皇天昊用了領頭羊的理論:「如果媒體發現我們這樣一家企業,竟然專利申請量極低時,會有什麼反應?所以,我們應該通過華亞,借機把市局的專利資助政策進行宣傳,讓公眾看到,為促進產業發展,市局真正開始在工作。而華亞的平台,顯然比其他公司更具有說服力」。

從乙方變為甲方

故事發展到這裡,好像已開始進入尾聲,故事主人翁也可以功成身退了。但光有專利是不夠的,故事從侵權訴訟開始,也以侵權訴訟結束。

在「華亞」的專利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除了專利數量提升外,也挖掘出不少含金量高的技術,其中一個就是與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結合的高速傳輸技術,針對這個技術,皇天昊提出了圈地的概念,圈地就是「專利布局」。他與研發部門的主管,在12個月優先權期限前最後一天,以該含金量高的技術為中心,把能申請的專利都想出來,針對這個含金量高的技術,共申請了24件專利,完成基層技術的專利布局。

也因為這次慎密的專利布局,「華亞」終於從昔日的被告「乙方」,切換成原告「甲方」,中間才不過歷經了8年。

讀後感

對任職智權部門或是專利部門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很勵志的小說,因為這是真實存在的故事,是作者親身的經歷,所以很具參考價值。

有一點很深的感觸是,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策略支持對專利發展及管理很重要。要發展專利的文化必須要融入企業經營的各個層面,才能事半功倍。

最後,引用中國IPR專業人士林華對《專利兇猛》一書的評論作結:「大概只有親自經歷才懂得為什麼不少IPR圈內人會認為溝通過能力對知識產權經理人的重要性超過專業能力,也唯有有產業或投資實務經驗的人,才理解一個創始人、股東或經理人對待企業為什麼會有不同心態。知識產權學者和行政主管負責人談到知識產權戰略,一般都會援引習主席或克強總理指示來論證一個宏大的理論體系,但從企業裡打拼過來的知識產權經理人更知道除了激昂口號和邏輯分析外,企業層面的知識產權問題更多取決於老闆。

專利要上升到戰略層面就絕不僅是法務或專利一兩個部門的事,而是必須有CEO真正重視且由研發、市場、財務、公關等部門一體化整合。專利戰略只有在專利部門有領導權、多個部門緊密協同情況下,才可能是真正的戰略。不要以為專利部門總是要靠其它部門幫助才能運轉,很多時候是專利部門在幫其它部門轉,比如書中提到幫助公關解圍,幫助研發部門規避風險和找到產品方向」。

 

作者: 李淑蓮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readersvc@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