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期
2021 年 07 月 28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智權報   訂閱北美智權報  
 
NFT非代幣,應警惕惡意炒作而影響創新主流
李俊慧/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區塊鏈(blockchain)不等於代幣,NFT(Non-Fungible Token)不等於數字貨幣。

2020年足球歐洲國家盃在2021年7月12日謝幕,義大利憑藉點球完勝英國捧回歐洲盃。最終C羅奪得2020歐洲盃得分王,並捧回史上首個區塊鏈獎盃,同時,支付寶也向1600個競猜活動優勝用戶發放同款數字獎盃。

據介紹,數字獎盃是一種數字藏品,通過螞蟻鏈技術,將實體得分王獎盃進行鏈上存證並限量發放,它們作為數字載體,代表了實體獎盃的單個複製品,寓意歐足聯和支付寶希望支持更多人——無論身份地位,都能享受足球快樂,並成為得分王。

由於數字獎盃採用了NFT技術,被猜測是一種「代幣」發行。但是從玩法規則上看,它的確與現行NFT項目有很大區別。那麼,NFT技術本質到底是什麼?數字獎盃等數字藏品背後的核心價值又是什麼?

https://n.sinaimg.cn/sinakd20210712ac/500/w650h650/20210712/332b-36dbf4e1571dd5f730d58206b2d01aa6.jpg

出圈: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之一,但非全部

區塊鏈技術具有不可篡改、記錄可追溯等特點,成為一種備受追捧的技術。

其中,因為比特幣、以太幣等採用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價格持續高漲,使得不少人誤認為區塊鏈就是比特幣。

事實上,這完全是對區塊鏈技術的曲解和誤解。

因為區塊鏈技術既可以用在類似比特幣等虛擬數字貨幣交易之中,也可以應用到其他對不可篡改、記錄可追溯等需求的場景。

比如,當前區塊鏈技術在司法領域正在逐步被推廣普及,其最具特色的應用場景是成為當事人與法院、法院與法院之間證據數字化流轉的支撐。

NFT作為區塊鏈技術應用的一種,也有被惡意炒作的嫌疑。

2021年3月11日,美國數字藝術家Beeple的NFT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全球頂級的佳士得拍賣會上以6934.625萬美元的拍賣價成交,創下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的第三高價,也將NFT概念推向新高潮。

很多人將NFT用來做某種類別的虛擬貨幣的代稱,甚至和虛擬貨幣相提並論,這有明顯誤導之嫌了。

NFT的中文翻譯為「非同質化通證」,因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概念和應用大行其道,有的人也把NFT稱為「非同質化代幣」,這或許是誤解產生的根源之一。

首先,NFT作品作為採用NFT區塊鏈技術的作品,其在鏈上給數字作品生成一個無法篡改的獨特編碼,確保其唯一性和真實性。NFT本身並不是交易的對象,通過NFT技術來實現上述作用的數字商品才是被交易的對象,相應價值也是由數字商品來實現的。

其次,NFT可以應用於不同種類的數字資產,比如NFT的數字藝術作品、NFT演出門票、NFT的證照和NFT音樂等。Token並不一定是幣,在非區塊鏈技術領域裡,也較多利用token來實現密鑰的驗證等。

最後,NFT是對數字作品權利內容和歷史交易流轉訊息進行記載的非同質化電子憑證。NFT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拆分性,不以融資為目的發行,不具有等價交換物特徵,因此與同質化代幣(例如各種虛擬貨幣)是本質不同的。NFT的特性決定了其不可能成為一般等價物或統一的記帳單位,因此也不可能成為虛擬貨幣或代幣。

清源:NFT或成數字作品版權保護的最佳方案選擇

https://n.sinaimg.cn/sinakd20210712ac/284/w650h434/20210712/f441-0eb06647f98b51bf1e0a4530d7ba9d01.jpg

NFT不是最近才有的概念,經歷過一個起伏週期,直到2021年因拍品價格高昂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其中,數字藏品概念或應用最具代表性。

不論是吸引全球關注目光的NFT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抑或是支付寶推出的區塊鏈獎盃、敦煌NFT皮膚,科普NFT等。

這些新形態的作品,最大的好處是解決了作品創作與署名確認、作品發行數量與盜版防範的難題。

以數字獎盃為例,它是通過螞蟻鏈技術,將實體得分王獎盃進行鏈上存證並限量複製的數字收藏品,可以保存、欣賞,既不可以轉贈,也不可以買賣。

據支付寶提供的NFT數字作品權益說明,NFT版權由發行方或原作者所有,除另行取得版權擁有者書面同意外,用戶不得將NFT數字作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這也與外界火熱的NFT數字作品有所不同。

簡單說,儘管技術上NFT作品可以買賣、轉贈,但也可以通過技術或規則等方式,在一定時期內限制其買賣、轉贈等。

這樣做的好處,莫過於不讓瘋狂的資本過早打亂了新型數字作品的流轉體系,較好維護此類作品的收藏性價值,而非交易性價值。

值得關注的是,傳統互聯網時代,不論是文字作品,抑或是音視頻作品,採取簡單的「複製黏貼」就可以突破相應作品的發行數量,並讓著作權人無法有效管控相關作品未經授權的使用、複製行為。其結果必然是,作品原創的創作熱情受到打擊,原創作品的含金量被打折扣,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

應該說,NFT技術透過在區塊鏈上對數字文件進行標記化,能夠釐清權利所有者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NFT重新定義了數字作為資產的產權、價值及交易,建立起新的創作人、投資人及交易平台的體系。

因此,NFT所帶來的最大改變不是引入代幣機制,不是被炒作的無限制交易,而是重新定義了數字時代文化、藝術等虛擬商品的消費模式,讓更多好內容的版權被更好的保護,進而用更強互動性的方式欣賞收藏,激發更多人參與創作,只要有才華就會被看見,也賦予更多數字藝術品旺盛的生命力。

監管:釐清創新與惡意炒作邊界,加強監管勢在必行

https://n.sinaimg.cn/sinakd20210712ac/66/w541h325/20210712/1606-c5e6196b04879bd19d0de3244a5c47d6.jpg

釐清NFT的本質後,可以明顯看到,近兩年加上NFT就可以把物品賣到百倍甚至千倍,並不合理。因此,這些只能被視為炒作。

更具體來說,NFT其實改變的是一種邏輯:利用稀缺性、可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將數字作品進行鏈上保存和流轉,並將分成協議提前寫入智能合約,增加藝術作品流動性的同時,也使藝術家能在後面無數次的轉賣都能獲得分成,享受其藝術創作所帶來的成長價值。

回歸NFT作品探索,螞蟻鏈技術支持的數字獎盃、敦煌IP設計而成的NFT皮膚,實際上都是基於標準化實物基礎上的再創作,為更多有明確收藏價值的作品與創作人,提供更好的互動方式和商業化可能性。

走向傳統產業,是NFT必然方向。NFT是加密技術最漂亮的一次落地。從數字商品(如存在於虛擬世界中的物品)到現實世界中物理資產的產權(如服裝或房地產)都可用NFT表示。目前,NFT已在實物產權和商業模式中不斷探索,並展現出潛在的巨大能量。

而未來是數字化世界,必定出現越來越多數字原生內容、商品,新一代人群更是數字原住民,NFT或許能成為迭代內容新消費模式最好的選擇。

但眼下,作為一項技術,如何能避免被惡意炒作,發揮它正面價值,是當前最值得關注的事情。

NFT的市場潛力巨大,難免可能被投機者用於炒作,因此需要監管部門儘早劃清紅線,制定數字商品的行業發展規範指引,從而使相關產業能夠在規範的前提下健康長期發展。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李俊慧  
作者: 李俊慧
現任: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簡介: 作者李俊慧先生為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長期關注網際網路、智慧財產權,以及其相關監管政策和法律問題(大陸地區)。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