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工程专栏
 

独占却不赚钱的台湾地区专利─但乘数效果达十 (下) 实例篇

作者╱北美智权 李仪
2011/03/03

文章纲要:
实例篇:

不赔本的专利在哪里?(赔钱生意没人做-----专利赔钱? 特例还是常态?)

结果:

1) 台湾地区的专利独占市场,但不保证赚钱

2) 台湾地区的专利乘数效果是十: 乘数效果原理、实证及解说

讨论

1)专利技术商品化比例低的原因为何?

2)政府预测投资专利商品化乘数效果是高估还是低估?

台湾地区的专利是能独占市场,但不保证赚钱。政府推动专利商品化的经济乘数效果(multiplier effect) 预估是十,但还未发生。

台湾地区专利技术成功转化成商品的机率,据统计只达0.3%,99.7%的现行专利还在窖藏,等待当地政府及业界诸伯乐挖宝。

难堪的是,专利并非如美酒越陈越香,专利本是美人,美人最怕迟暮。

不赔本的专利在哪里?(赔钱生意没人做-----专利赔钱? 特例还是常态?)

2010年九月九日,台湾地区行政院为了提升专利商品化,通过了「发明专利产业化行动方案」,预订六年内约投入120亿元,目的是协助台湾地区发明人将专利商品化。官方估计至公元2015年,可创造3.9万人的就业机会,衍生经济效益1,200亿元。

台湾地区行政院未来六年内预计约投入120亿元,经费来自整合工业局、经济部技术处、中小企业处、农委会等各部会相关机关的创新研发经费、协助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开发经费,以及中小企业实时辅导经费等。补助经费金额相当有弹性,因为补助经费每案上限,分别自20、60万元,甚至到数百万元、数千万元不等,大型案件则可以科专经费的研发计划补助方式申请。

赔钱生意没人做-----专利赔钱? 特例还是常态?

会有此方案的原因是,台湾地区专利技术能成功转化成商品的机率,据统计只达到0.3%。台湾地区行政院官员指出,台湾逐渐在各项世界发明大赛多次获奖,但在申请专利上,平均每件要花46个月以上才获得准驳,台湾企业的竞争力因申请专利因时间及效率上不足,已大受影响。台湾地区行政院的看法是,台湾的发明人,多半均无专利商品化经验,国际化经验也欠缺,若要将发明专利品有效商品化并量产,包括企业买主、资金及合作对象等媒合事项,均有赖政府协助。

台湾地区行政院为了推动发明、专利产业化,加速专利审查,减少对专利发明产业的限制等目标,已决议增加外审支持,扩编人力。

台湾地区政府因此研拟了「发明专利产业化推动方案」,未来协助方式有三种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发明专利产业化推动协助方式

协助内容

成立顾问中心

提供专利发明的创业育成,或进一步商品开发

媒合交易

协助发明人将其申请的专利,包装美化更具卖相后,再交给有意愿企业接手投资商品化

协助发明案源提出辅导计划

对有辅导计划者给予技术开发辅导,或协助其整合商品化所需的专利,并结合台湾地区工研院等有经验的咨询顾问,主动协助申请获专利的发明人,将专利案商品化

结果:

1) 台湾地区的专利独占市场,但不保证赚钱

从以上事例得知,目前台湾地区大约99.7%的专利技术,据推估应当是赔本的,因为都没人做(就是产量是零);当然也不排除有其它可能,就是某些专利原本就不是为生产目的而申请的,自然就没有生产的活动。

本文还是回归到简化后的独占利润最大化,并将经济学上的理由再重述一次,就是独占者的固定成本若是相当高,甚至代入利润函数π()为负时,就会导致利润最大化生产量是零(详解请参看学理篇)。

既然专利原本就是政府所特许的独占,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专利是否能成为台湾地区企业的关键竞争力方面,当地政府责无旁贷,自然就扮演着萧何对韩信的关系。

要能有效地扭转台湾地区当下整体近99.7%专利,因赔钱而无法商品化的残酷现实,台湾地区行政院的「发明专利产业化行动方案」,初步看来至少应当是踏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但细节以及成效如何,尚有待后续观察及监控。

所以,"不赔本的专利在哪里?" 除了已经商品化的0.3%的专利技术中,有可能是不赔本的(其中也有可能因为赔本已经停产了的),在未被商品化的广大99.7%专利中,应该是有不少明日之星吧!

但专利牵涉到时效性,会不会「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或是技术推陈出新彼此替代性高,久未推出的窖藏专利可能会面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专利泪满襟」的窘境等诸多情境。其实,专利并非如美酒越陈越香,专利本是美人,美人最怕迟暮。

所以,"不赔本的专利在哪里?"这个问题需要快、狠、准有魄力的台湾地区政府及业界伯乐慧眼识英雄,真属大哉问,应该是另一篇专刊的标题!

2)台湾的专利乘数效果(multiplier effect)是十

a.乘数效果原理:

产量变化=k×投资变量,k是乘数(multiplier)

k1/(1-c)c是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b.实证:

以上述实体政府政策为例,就可计算出政府投资在辅导并扶植专利商品化上,所能达到的整体经济乘数效果(multiplier effect)是十倍,边际消费倾向是0.9。

算法:

若投入120亿元,六年后预期衍生经济效益可达1,200亿元,假定1,200亿是六年后折算成现值的数字。

∵ 乘数=产量变化÷投资变量

k=1200÷120=10

c.解说:

台湾地区政府此次投资专利商品化议题中的投资变量就是120亿元,产量变化则是已折现后的1,200亿元,所以乘数k是10。

按照这份台湾地区政府提供的信息,可知推动专利商品化的乘数k是10,反推可得边际消费倾向c是0.9,也就表示当地政府假定,台湾目前一般人赚一块钱就会将九毛花光。乘数效果的特性是,边际消费倾向大小是与乘数大小同向变动的。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愈大乘数就愈大,反之则愈小。

讨论:

综上所述,专利能独占市场但不保证赚钱是现况,台湾地区政府投资专利政策会有十倍的乘数效果,是根据政府投入的公共支出相对预期衍生经济效益的角度计算的。

但是,若就台湾地区目前全部的专利所有人、正在研发新技术的发明者、业界、学界、注重经济效率的经济学者,或是一般人的眼光来观察,有两大问题引人深思,

第一是「专利技术商品化比例低的原因为何?,真的只是当地政府支持经费不足吗? 经费是由谁在支配?应由谁来决定应发放给何种专利所有人? 120亿的来源是否合理? 120亿是否足够?台湾地区行政院现行颁布的三种协助方式是否做法正确?

第二是「台湾地区政府预测投资专利商品化乘数效果是高估还是低估? 目前台湾地区民众的边际消费倾向真地高达0.9吗?

诸多问题就不同层面的专家与学者的观察,相信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笔者在此姑且不做评论,谨以个人理解与分析,陈述目前由公开信息可演绎出的结果,与所有读者分享。

更多答案与做法尚有待后续深入探索!也很欢迎学界及业界诸多专家不吝赐教发表高见,提供大家更专业及实证的有效做法,使得专利既独占又能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