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應用
智財何價?專利何價?
如何從管理到獲利?

作者/北美智權報編輯 李淑蓮

2011.01.10

雖然智慧財產或是專利均是無形資產,但智財和專利絕對有價。然而,如果真的要問某個專利值多少錢,相信就連專利權人本身也不一定答得出來。身為IHPE、R&D主管或是IP主管的你,一年可能為公司申請數十、數百個專利,但究竟為公司累積了多少資產?你本身可能也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

一般人的觀念認為專利必須要應用在產品上才能獲利,但近年來已經有企業把專利視為獨立的商品,它不需要應用或依附在任何產品上,光靠授權或轉售就可以獲利。然而,販售實質的商品可以製作產品型錄並附上價目表,但專利要如何推銷、如何販售呢?

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企業著重對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例如,在綠色、環保、愛地球及回饋社會的基本共識下,許多比較具規模的上市櫃公司除了財務報表之外,也開始定期推出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書。此外在經濟部工業局的推波助瀾下,一些企業也開始認識、接觸及著手撰寫公司內部的智財報告書。

智財報告書其實是經濟部工業局於2007年04月正式公告實施的「台灣智慧財產管理規範(Taiw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 TIPS)相關規範」中的一個項目,直至2010年工業局才正式以甄選的方式開始推動智財報告書,去年獲選的3家廠商為光寶科技、英華達及家登精密。英華達及家登精密更於去 (2010) 年12月初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前科技法律中心)舉辦的「企業智慧財產能量揭露效益研討會」中現身說法,分享其撰寫智財報告書的心得。

日本、歐洲及香港的作法

智財報告書並不是台灣首創,其實在很多工業發達的國家早已行之有年,而且通常都是由政府來推動的政策。像日本為了強化企業於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競爭力,於2004年1月便公布了企業「智慧財產情報開示方針」,鼓勵日本企業制定及公開「年度智慧財產報告書」。在報告書中應說明企業本身所擁有的無形資產 (包含智慧財產、人才、組織力、顧客群、品牌...等等有助於創造企業總價值的資產)。制定並公開年度智慧財產報告書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於提高企業與市場投資人之間的溝通,讓企業自行揭露外界無法由年度財報或其它相關媒介所獲取的資訊。

日本企業之智財報告書外觀

Source: http://www.meti.go.jp/ Source:http://www.meti.go.jp/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副組長鄒宗萱表示,日本目前並沒有強制日本企業一定要揭露智慧財產報告書,而是用正面表列的方式來鼓勵企業主動揭露。鄒宗萱指出,揭露智慧財產資訊可以從廣宣的角度出發;對日本企業本身而言,揭露智慧財產資訊可以增加企業價值、提高信賴度、提升經營效能、正確傳達企業所擁有的智慧財產、了解企業競爭力來源及未來發展潛力...等等。目前許多日本企業的智財報告書都在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網站提供開放下載。

另一方面,對於金融業者、創投業者或一般投資大眾而言,他們從前只能從企業的公司簡介、財務報告或新聞報導中得到一些跟企業無形資產相關的片斷資訊:例如從該公司研發經費或設備投資的金額比例,去推估企業在技術上的競爭力及其未來發展潛力;又或者是因該企業侵權訴訟官司敗訴,從而推估該企業除了帳面損失外,未來數年的獲利會短少多少...等等。

但在企業主動揭露了智財報告書之後,金融業者、創投業者及一般投資大眾均可以提高分析企業價值的精準度、進而評估企業的經營風險、及發掘具發展潛力的企業。像近年來,台灣廠商與國外大廠的訴訟風波日增,但一般民眾甚至專業投資人也沒辦法從片斷的官方新聞稿或新聞報導中,得知這些侵權訴訟官司對企業有多大的影響,因此也建議企業應在智財報告書中,報告這些爭訟過程,以避免一些無根據的臆測使企業價值被錯估。

歐洲企業比日本企業更早投入揭露智財報告書的政策,早在1990年代就已經見諸業界。在2002年出版的「World Congress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Readings」一書中,就分析了許多歐洲企業智財報告書的現況。書中指出歐洲許多領導性的大企業都會分別出版智財報告書(Intellectual Capital Report, IC Report)和財務報告書(Financial Report)。其中像丹麥和德國就強制規定達一定規模的公司,必須揭露公司智慧財產相關的資訊。基本上,歐洲企業對智財報告書都是持正面肯定的態度,像有八成以上的丹麥企業都認為智財報告書可以讓企業明確的向市場宣誓它們對發展公司智慧財產的承諾,並且可以有效的吸引人才加入公司服務。  

歐洲企業的之智財報告書外觀

Source: http://it.civil.aau.dk/ Source:http://www.oenb.at/

此外,香港跟台灣差不多,也是在2009年左右才開始正式推動企業發表智財報告書。當地稱之為知識資本報告。在台灣,智財報告書是TIPS中的一個執行項目,而香港則是知識資本管理顧問服務計劃中的一環,主要是以利誘的方式誘導企業執行。目前在台灣智財報告書對吸引融資並沒有很大的幫助(但對部分創投公司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但在香港,只要在企業完成知識資本管理顧問服務計劃後,如有興趣申請商業貸款,只須向夥伴貸款機構提交符合基本元素的「知識資本報告」,申請一經成功批核 ,便可獲得額外財務優惠及其他服務優惠。(http://www.ipd.gov.hk/chi/icm.htm

香港企業的之智財報告書外觀

Source: http://www.ipd.gov.hk/ Source:http://www.ipd.gov.hk/

鄒宗萱表示台灣的作法跟日本相仿,都是用鼓勵的方式引導企業撰寫及發表智財報告書。像這次報名2010年TIPS智慧財產報告書公開暨甄選的廠商均可獲得台幣3,000元的補助金,而獲選的3家廠商則可以獲得台幣90,000元的獎勵。但事實上這些金額對一般企業而言並沒有很大的實質作用,只能說是對廠商的一點鼓勵。然而,也真的有廠商是因為這些誘因,才決定投入參與的,像這次獲選業者之一的英華達就是很好的例子。

光寶科技、英華達、家登精密之智財報告書分享

受邀在研討會中發表撰寫智財報告書心得的英華達專利管理中心經理劉貞辰表示,智財管理的工作本來在英華達內部一直都有在進行,但並沒有完整的一套系統在處理,剛好藉著這一次智慧財產報告書公開暨甄選的機會,借力使力,順水推舟,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撰寫智財報告書是一種手段,可以達到的目的很多,而每一家廠商的目的都不盡相同。此外,因為目前並沒有強制公開發行公司一定要揭露智財報告書,所以廠商大多數都會撰寫兩份,供內部參考及外部公開的內容有時候差異很大,可以說是選擇性的公開。

英華達與光寶科技的智財報告書結構很類似,大部分的重點都是放在企業的專利管理上。主要架構可分為4部分,分別是:(1) 公司概況 - 我們是誰?我們的目標與願景?(2)技術能量 - 我們如何運作?、(3)智財能量 - 我們擁有什麼?及(4)未來發展 - 我們將會作什麼?其中,著墨最多的就是第(3)部分「智財能量」,也就是英華達和光寶分析及展現企業專利實力的部分。

劉貞辰表示專利權有效期是20年,像英華達經營已超過10年的公司,開始面臨到轉型的壓力,所以必須徹底了解公司有什麼專利、這些專利又有什麼價值,這些資訊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劉貞辰也坦承在把這些專利資訊以智財報告書形式整理出來後,一些專利仲介公司也比較有興趣看英華達的專利。另外在光寶的部分,自2007年起,光寶即開始在將專利盤點後,找出「自己不再使用的專利」進行專利讓售。直至2009年為止,專利讓售的獲利已超過台幣5,000萬元,因此往後也會朝藉專利創造價值的策略方向來進行專利管理。

英華達與光寶科技因為企業形態近似,所以智財報告書的呈現方式也雷同。從1986年至2008年為止,光寶科技核准及公開的專利數量達2,457件,範圍涵蓋承載機構、光學、打字機、基本電器元件、電處理及電器通信技術...等等;至於英華達部分,自2001年至2009年,核准的專利數達2,536件,範圍涵蓋智慧型切換通訊模式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節能綠色專利技術、影像處理應用技術、顯示裝置之背光源調節技術、顯示資料應用技術及顯示螢幕之結構設計等等。這兩家企業的共同點為專利數量不少、涵蓋範圍及應用面廣 - 相對之下競爭對手也多。因此知己知彼是必須的,所以英華達也特別加入了幾項相關技術的專利地圖分析,讓企業更能掌握自家企業技術的優勢及不足之處。

相對於英華達與光寶科技,另一家獲選廠商家登精密的形態就完全迥異。家登精密除了專利數量相對較少外,其專利技術範圍也相當集中。家登精密是作模具起家的,2000年才跨足半導體前端設備製造的領域,目前專利範圍涵蓋光罩傳載解決方案、晶圓傳載解決方案及晶圓機台設備等。該公司協理徐海清表示,家登是於2000年應客戶要求專利保護才申請第一件專利的,但他坦承公司以前的智財管理情況都不是很理想,直到公司成立中期才漸上軌道。

家登精密目前公司員工數約190人,是很典型的中小企業規模。雖然專利數量不多,但技術領域卻很專精及超前,公司協理徐海清也不諱言,高登成功利用智財報告書提升了企業形象及展現其研發實力。像為了迎接450mm晶圓時代的來臨,家登目前已經投入450mm FOUP的開發、像為了跨入晶圓領域,特別準備了一筆訴訟基金、像員工的專利申請獎勵計畫...等等,智財報告書在在都顯示了家登對專利保護及技術研發的重視,而這也是其半導體客戶最為關注的。

是管理還是鑑價?

部分人從專利管理的角度去看智財報告書,有些人則視之為間接的專利鑑價,但值得一提的是,並不一定是有申請或擁有專利的公司才會撰寫智財報告書,像有很多丹麥跟香港的智財報告書都是由服務業提供的。對於服務業而言,企業最大的智慧財產就是人材,所以重點都會放在企業人材的培養及訓練上。

所以基本上,不管是從管理還是鑑價的角度出發,都應該是從企業整體智慧財產的角度去看,而不是單看狹義的專利。

 


Previous Page
design_index
Issue 42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