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歷練」,專利蟑螂不但興訟的能力越來越高明,也開始懂得玩財務遊戲。而根據一項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如果我們再不認真管管NPE的種種濫訟行為,遲早有一天我們將失去創新研發帶來的社會進步。
「Smartflash這家公司不生產產品、不雇用員工、沒有創造工作機會、甚至沒有在美國經營,它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鑽專利制度的漏洞,要我們為自己發明的科技付它權利金!為了保護我們員工辛苦的創新成果,我們一毛錢都不會付,而且一定會在法院內跟它們對抗到底!」今年2月25日,就在Apple Watch以及新Macbook發表會前夕,蘋果公司罕見地用這麼強烈的語氣對外發布這項聲明。就在這一天,蘋果被美國聯邦法院判決侵犯了Smartflash所擁有的三項專利,必須支付其5億多美元的賠償金。
蘋果不是唯一一個被Smartflash盯上的目標。這家公司的網頁中列出了其他三家被Smartflash提告的公司,包括三星、Google、以及台灣的宏達電(HTC)。更令人側目的是,這家公司據以提告的憑證,就只有區區七項專利,遠遠不及這些國際品牌投注在研發和專利保護上的心力,難怪蘋果公司會氣得跳腳。
在美國,非專利實施實體(NPE)或者專利蟑螂(Patent trolls)的猖獗,已經到了讓產業界無法忍受的地步。根據一份哈佛大學去年度的研究,從2001年到2011的十年之內,在美國內被NPE提告的企業從11家激增到336家,但同一時間內被專利實施者(PE)控告的企業數量卻始終維持在150家上下,顯見專利蟑螂興訟的能力,已經超越真正從事研發創新以及需要專利保護的科技業者(圖1)。
圖1:2001~2011美國被NPE/PE提告之企業數量
資料來源:” Patent Trolls: Evidence from Targeted Firms ”, Lauren Cohen, Umit G. Gurun and Scott Duke Kominer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ugust 7, 2014
除了興訟之外,這些NPE對於資本市場的遊戲也越來越熟練。去年六月,一家叫做Inventergy的NPE藉由反向併購(reverse acquisition)的手法吃下了一家叫做eOn Communications的那斯達克上市公司,使它自己從此具備了在資本市場籌資的資格。從2013年5月份開始,Inventergy一邊向老牌科技廠如華為、松下(Panasonic)、諾基亞(Nokia)收購了約760項專利資產,又同時完成了上市計畫、引入新投資人等工作。雖然在公司簡介中,inventergy一直強調它們的策略是著重專利授權而非興訟,但也已經對一家名為GenBand, Inc的科技業者提出告訴。
與其它的NPE相較,Inventergy握有的專利數量更多,使得它要求進行授權與興訟的籌碼更強大,而且它又懂得透過資本市場來加強自己的財務實力,真要與其抗衡的話,一般科技業者不一定能討得到便宜;更麻煩的是,如果這種NPE一手收購專利另一手借殼上市的營運模式成功了,一定會引起更多人仿效,屆時整個美國的專利產業將更為混亂。
美國官方不是沒有對策。早在2013年的12月初,美國眾議院就已經表決通過創新法案(Innovation Act),目的即在扭轉當前專利侵權濫訴的現象。在現行的美國法律中,只要專利權人認為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就可以直接提起訴訟,不必在第一時間就舉出具體事證;然而根據這項創新法案,未來專利權人必須要在提出專利侵權訴訟時就提供權利被侵害的具體事證。簡言之,這項法案加重了專利權人的舉證責任,使得專利侵權訴訟案更難成立,間接遏止了NPE任意興訟、逼使對方屈服的機率。
只可惜,這項法案至今仍然躺在美國國會裡。根據美國憲法規定,一項立法議案必須得到參眾兩院通過,並經總統簽署後才能形成法律,而這項創新法案在送交參議院後,一直無法被通過,甚至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已經公開宣稱,「這項法案已經被移出立法議程之外」。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僵局,是因為創新法案在加重專利權人的舉證責任後,受到影響的不只是NPE還包括研究型大學、小型公司以及獨立發明人。不論是大公司或小公司,在司法之前人人平等,司法體系不能夠偏袒任何一方;倘若創新法案就這樣成為法律,也許能夠確實遏止NPE隨意興訟的亂象,但也讓財力資源有限的教育機構或中小企業更難主張自己的權利,長久下去專利權將成為大財團的禁臠,對國家經濟與技術進步也不見得是好事。
美國國會在過去兩年內為創新法案吵吵鬧鬧時,哈佛商學院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已經明白地指出,NPE濫訟的行為已經嚴重打擊了被告公司對於繼續投入研發創新的意願。這份名為「Patent Trolls: Evidence from Targeted Firms」的研究明白指出,當一家公司被NPE控告侵權而且被法院判決敗訴後,這家公司會減少投注在研發創新上的心力,而其研發品質也會趨於低落。最後,這份報告在結論中警告:「如果美國因為放任NPE的行為使得自己變得對真正的創新越來越不友善,這些引領創新的人才資本以及他們所創造的回報,將會選擇遠離這個國家!」
沒有人希望看到全球最懂得創新的蘋果公司,因為NPE的濫訟而變得對創新意興闌珊。作為全球智財權保護標竿的美國,如何在保護專利權人以及遏止NPE之間取得平衡,更是全世界國家都關注的焦點。台灣的NPE雖然還不像美國那麼猖獗,但隨著市場與技術布局越來越全球化,難保哪一天不會像宏達電一般,在某個小地方法院被NPE盯上,實在不可不審慎以對。
參考資料:
”Patent Trolls: Evidence from Targeted Firms ”, Lauren Cohen, Umit G. Gurun and Scott Duke Kominer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ug 7, 2014
Inventergy Global, Inc., http://www.inventergy.com/
Innovation Act,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novation_Act
“Why no one likes them ”, The Economist, Mar 3rd 2015
“Apple loses Patent Case to Small Texas Company ”, Brian X. Chen, New York Times, Feb 25, 2015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