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於10月15日公佈了2011年度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結果,去年智財收入最多的國立成功大學,達到1億1, 600萬,;也是成大自2009年起連續3年在專利技轉及授權金上,達到破億的收益,遠遠拋離台(大)清(大)交(大)在智財收入上的績效表現,居台灣大專院校之冠 (請參考表1)。 
                                    | 表1.      2011年度大專校院智財收入    單位:萬元新台幣 |  
                                    | 學校名稱 | 金額 |  
                                    | 成功大學 | 11,600 |  
                                    | 交通大學 | 8,300 |  
                                    | 台灣大學 | 5,800 |  
                                    | 清華大學 | 3,900 |  
                                    | 中國醫藥大學 | 3,500 |  
                                    | 高雄醫藥大學 | 3,500 |  
                                    | 台科大 | 2,000 |  
                                    | 資料來源:教育部高教司 |  北美智權報69期成功大學校長黃煌煇:如果教授隨便以論文應付升等,我也會隨便把他弄掉一文中,已介紹過成大積極務實的研發風氣如何養成、其研究總中心的能量如何養成累積、及技轉中心如何行銷成大的專利及技術;然而,很多時候提出一個觀念或是一個計畫都很容易,但真正落實執行及推動就沒有那麼簡單。 嚴格來說,技轉中心只是仲介的角色,負責發明人與廠商媒合的工作,如果沒有好的商品(專利/技術),技轉中心也很難有好的績效。就像房仲業者一樣,如果手上沒有豐富的優質商品供客戶挑選,又如何能吸引客戶上門呢?表2列出了台大、清大、交大及成大4所大學過去6年來在台灣智慧財產局(TIPO)申請的研究發明專利數,數據顯示成大自2009年開始,申請量突然暴增,於前2年(2011 及2010)之申請數量更是全台大專院校之冠,也遠遠超越台清交3所大學。其外,在台灣以外的國家專利申請部分,成大於2011年也申請了超過150件以上的專利。 
  
    | 表2.     台、清、交、成過去6年來台灣發明專利申請數 |  
                                    | 年份/發明專利申請數 | 成大 | 交大 | 台大 | 清華 |  
                                    | 2011 | 282 | 143 | 151 | 126 |  
                                    | 2010 | 274 | 131 | 192 | 165 |  
                                    | 2009 | 158 | 125 | 239 | 121 |  
                                    | 2008 | 94 | 121 | 230 | 69 |  
                                    | 2007 | 82 | 98 | 136 | 68 |  
                                    | 2006 | 88 | 86 | 44 | 61 |  
                                    | 資料來源:台灣智慧財產局TIPO |  雖然申請數量大不代表什麼,但很多時候是先有量才能求質的,如果對研發創新及專利申請都沒有積極進行,又如何要求專利的質呢?成大為什麼在這幾年的發明專利申請量會暴增,而且又能經過技轉及授權,賺進上億的權利金呢?這一切都應該從成大幾年前開始引進業界的專業智權經理人說起。 以前成大技轉中心的主管多是委派校內各系所的主任、教授兼任的,就算是外聘的主管,也多是從學界或研究單位來的,因此研發及專利產出結果與產業界之實際需求是否能緊密結合仍屬問號。為了避免產學脫節,成大在2009年毅然引進業界的專業智權經理人來擔任技轉中心執行長,自此開始成大不管是創新研發或是專利申請的工作都更為落實。 2009年及2010年擔任成大技轉中心執行長的分別是來自台灣光電大廠及通訊大廠的專業智權經理人,這兩位來自不同產業的專利人才都讓成大在發明專利申請上創造了佳績,他們是怎樣做到的呢?以2010年上任的前成大技轉中心盧姓執行長為例,他一上任即主動的拜訪成大各系所及研究中心的教授,跟教授們溝通交流,也鼓勵教授們從業界的需求及角落出發,積極研究創新;此外,也分享了本身在業界的經驗,讓教授們了解專利的重要性,從而積極申請。 此外,這位盧姓前執行長在任內也訂下了一項規定,就是當委託專利事務所申請專利時,發明人、事務所工程師及技轉中心代表三方必須同時進行面對面訪談。有別於過往發明人與事務所工程師只是以email及電話的方式溝通,面談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誤解及觀念的錯誤傳遞,讓溝通更有效率。至於加入技轉中心的代表,則是有助於往後技術及專利商品化的考量,技轉中心的代表如能就相關面向提出意見,對專利往後的授權及技轉工作,會有正面的加分作用。 由於這位盧姓前執行長在業界本來就有很好的風評及影響力,因此教授們對他也非常信服,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大的教授都接受了盧姓前執行長的觀念及遵循他帶領的方向,在2010年底成大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即大幅成長,成為台灣大專院校之冠。當然,如果以專利審查所需的時間週期(美國及台灣專利約需30~36週)來算,這幾年成大在技轉及專利授權的收益,應該是更早之前的研發及專利申請成果,但技轉中心引進業界的專業智權經理人,對於落實產學合作及專利商品化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是無庸置疑的。   
                                     
                                       | 
                                           
                                             |  |  
                                             | 
                                       
                                         | Facebook |  |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