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反創新社會透視           
 
打破頂尖迷思-「多樣性」戰勝「超能力」
林士強/北美智權 教育訓練處 資深研發創新顧問
2015.01.14
Netflix公司曾在2006年提供100萬美元獎金,邀請各方好手挑戰將影片推薦系統提升10%的準確率,最後,由一群服務於AT&T的程式設計師團隊奪冠。但在比賽的過程中,曾經出現一個不太懂電腦程式及複雜演算法的異類,他是48歲的Gavin Potter,在大學主修的是心理,用的是他比較懂的心理學當作演算的因子,來預測顧客的行為,很快就為系統準確率增加8.07%的水準,最後雖然他沒有獲勝,但是他已經提供了程式設計師,一個非常另類的思考方向。

小學教室裡不時傳來吵雜的嘻笑與交談聲,佐以夏日午後炙熱的陽光,不免叫人心浮氣燥。這是一堂繪畫課,讓老師感覺奇怪的卻不是教室中的喧鬧,而是一個原本好動的女孩,今天特別安靜,在教室的一角埋首專心作畫。「可以告訴我畫的是什麼嗎?」,老師輕聲地問。「我在畫上帝」,小女孩說。「可是,沒有人知道上帝長的是什麼樣子啊!」「他們待會就會知道了」,小女孩認真的回答。

小女孩沒有毛病,是我們大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制式化了。女孩只不過用另外一個角度,理所當然地回答一個大人的「蠢問題」。

Scott E. Page(圖一)是一位美國社會學家,研究人與人互動的行為。大約是1995年,他在加州理工學院作研究時,曾嘗試利用一個研究人工智慧的程式,模擬人類解決問題的行為。他將模擬的對象分為兩組:第一組,Page選擇最聰明的人,用大家熟悉的說法,是那些升學考試PR值98以上的人。第二組,是隨機選取,例如,任意一所普通私立大學的通識課程裡,剛好穿著淺色長褲的人。隨機選取的人裡頭,可能有非常聰明而天賦異稟的成員,但是大部分,都只能算是普通智商。用電腦模擬兩組人馬解決同一個問題的結果,卻叫Page大吃一驚:第二組「隨機選取的人」贏過了第一組「最聰明的人」。剛開始Page認為是自己的假設有問題,所以修改參數再試,結果還是一樣。不論Page如何重設他的參數,結果都沒有改變-「隨機選取的人」贏過了「最聰明的人」。這引起了他的興趣,直到今天,Page都還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並曾在2007年將他的研究出版成書(圖二)

圖一、美國社會學家Scott E. Page

圖片來源:http://vserver1.cscs.lsa.umich.edu/~spage/ 

圖二、美國社會學家Scott E. Page2007年著作:《The Difference》。                                                    
圖片來源:http://vserver1.cscs.lsa.umich.edu/~spage/

Page 發現,原來能力(Ability)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雖然「隨機選取」組在各別能力上,都沒有「最聰明的人」那組有才華,卻有一樣更好的東西:多樣性(Diversity),可以因地制宜,以各個不同角度看問題,變化無窮,「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我們來思考一下以下的例子。
一間位於先進國家的生產肥皂工廠,為了解決肥皂盒漏裝肥皂的問題,可能架設視覺系統以及機械手臂解決。同樣的「漏裝肥皂」問題,若是在落後地區的工廠,沒有那麼多資源,但是因為漏裝肥皂的盒子比較輕,還是可以用電風扇吹走「比較輕的空盒子」這種「笨」方法來解決。

根據Page的觀察,「最聰明的人」往往是同質群體,當中的許多人都在相同的機構接受教育訓練,觀察事情的方法類似,解決問題的手法也大同小異。他們確實在特定的項目,是優秀的頂尖人物。

但是世上眾多的問題,不是只有唯一的探索方式,可以試試其他的角度。這時候,就是多樣化的「隨機選取」組上場表演的時候了。再想想「鐵」與「鋼」的例子,「純鐵」大概很少人使用,因為又軟又容易生鏽,可是加了雜質「碳」的鐵,稱作「鋼」,既硬又強韌,用處就大的多了,如果再加上其他「雜質」如鎳、鉻,成為不鏽鋼,則連「鏽」都不生了。本文開頭所述的小女孩就是以完全不同的角度告訴老師上帝的長相,既是童言童語,但卻也是事實。

2004 年底,Scott E. Page在美國權威的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USA)期刊發表文章「多樣化解題組能勝過高能力解題組」(Group of diverse problem solvers can outperform groups of high-ability problem solvers),應用了數學式運算結果證明他的觀點,而文章的結論就如同標題所示,「多樣化勝過高能力」。或許有人會問;「找一組各別能力既高且又多樣化的解題者呢?」這是一個「魚」與「熊掌」的選擇。根據Page的推導,當「解題者候選人」越多,找到了能力越高強者,但是「多樣性」卻越來越低。

「群眾外包」(Crowd Sourcing),是從T恤的設計到解決科學難題都可以運用的一種方法(可參考本報先前文章:「群眾外包 素人也能改變商業模式」)。「眾人包辦,包辦眾意」算是它的原則,利用「多樣性」正巧是它的特色。從「群眾外包」的角度看看以下兩個例子:

(一)InnoCentive Inc.創立於2001年,非常善用「多樣性」這個特性。公司開始時,僅做為化學和生物領域解決問題的網路平台,客戶有BASF,寶鹼等財星500等級的大公司。這個機構,以優渥的獎金為吸引,廣徵全球的科學家共襄盛舉,一同來解決難題。獎金的金額由一萬至十萬美元不等,InnoCentive社群中超過30萬名成員都可以嚐試解決。有一次,高露潔-棕欖牙膏公司想把「氟」加入牙膏管裡,可是又擔心弄的氟粉到處都是,搞化工的牙膏公司束手無策,求助InnoCentive社群。這個問題被一個電機工程師輕易的解決了,方法是為氟粉植入電荷,可以自動跑進牙膏管中。解題者利用電機及物理的專長,解決了化工的問題。其實解決問題的答案,早就在那裡,只是你沒有問對人而已。

(二)Netflix Prize(圖三)-Netflix公司為了提高影片推薦系統的準確率,2006年提供了100萬美元獎金,目標是增加系統的準確率10%,解決這難題的競爭非常激烈。這項競賽在2009年9月已經結束,由一個名為「BellKors Pragmatic Chaos」的隊伍奪冠,這是一群服務於AT&T的程式設計師所組成。在比賽的過程中,曾經出現一個不太懂電腦程式及複雜演算法的異類-48歲的Gavin Potter(圖四)。他在大學主修的是心理,用的是他比較懂的心理學當作演算的因子,來預測顧客的行為,他的成績很好,很快就將系統準確率增加8.07%,最後雖然他沒有獲勝,但是他已經提供了程式設計師,一個非常另類的思考方向。

圖三、Netflix公司曾提供100萬美元獎金,尋求高手為影片推薦系統提高10%準確率。

圖片來源:http://www.netflixprize.com/

圖四、Gavin Potter曾以心理學專長,挑戰Netflix Prize舉辦的100萬美元獎金賽。

圖片來源:http://archive.wired.com/techbiz/media/magazine/16-03/mf_netflix?currentPage=all

如果各位認為以上的理論有道理,下一次,當身為主管的你,要為公司的研發團隊招募新血時,還要擔心沒有找到最好的人嗎?其實不用擔心,只要來應徵的人都有一般的水準,即使各位是隨機挑選,只要放對位置,不用擔心這老兄會有太差的工作表現,有時候,找到最「恰當」的人才是重點,而「名校」、「考試成績」甚至是「智商」高低,都不比考量個人「工作態度」更重要。

主管們是不是能有效率的分配工作,激發團隊合作,整合工作成果,才是決定這研發團隊整體表現的關鍵。反過來說,找到考試成績頂尖的優秀人才,就能保證有好表現嗎?如果沒有好的環境,不能有效整合工作成果,只是糟蹋了好手。例如,咱們的公務機關,網羅的盡是考試成績優異的頂尖人才,但是,表現總還只是差強人意。

「創新研發」早已經是顯學,企業的經營者,哪個不想要有優秀的研發及創新團隊?筆者認為,有好的環境,才有機會培養出有獨立思考而多樣化的研發創新人才。有些行業確實需要「制式化」的流程,但是開發出好的「制式化」的流程,仍然依靠「創意」。「研發創新」,應該有「目標」,不應該是「制式化」的流程,應該尊重個人多樣化的獨立思考,老天一定會給每個人一份厚禮,就待「伯樂」去發掘。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例子。

出生於1926年的英國舞蹈家Gillian Lynne,是著名音樂劇「貓」、「歌劇魅影」的編舞者。 Gillian從小非常好動,即使安靜的坐著20分鐘,對他而言也件十分困難的事。當時過動症這種病症還沒有被發現,他媽媽帶他去看醫生。醫生與媽媽談了20多分鐘,Gillian坐在一旁,頗不耐煩。醫生轉頭對Gillian說,「我要與你母親到外頭再談一會兒,你在這裡等我們一下。」醫生隨即起身,並示意Gillian母親到外面。在起身的當兒,隨手將桌子上的收音機打開,播放音樂。醫生與母親並沒有走遠,他們只是在門外偷偷觀察Gillian,只見小Gillian隨著音樂旋律擺動著身體 。醫生回頭對著Gillian母親說,「夫人,令嬡沒有毛病,送他去舞蹈學校吧!」。如果當時醫生沒有發現她的天賦,小Gillian可能只是個必須吃「愛睡藥」的問題兒童,長大後過著平庸的生活,而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舞蹈家!

以筆者最近的工作經驗來說,為了讓辦公室新來的同事有實際撰稿及演講的體驗,筆者請他們分別針對同一個題目,分別準備講稿擇日演講。講稿的內容要表達的特定議題不能改變,但是不強迫參照辦公室中現成的資料。雖然筆者自以為已經把這個題目的講稿準備的很完善了,但是兩個禮拜之後,我看到的是,三份風格完全不同的精彩講稿及演講,都表達了這個特定的題目。如果當初硬性規定,必須使用既有的材料,就看不到其他有創意的成果了。

筆者認為,多樣性的重點,在於獨立的思考,而相互之間,透過合作的關係,將獨立思考的結果,加以整合。企業或社會,則是提供環境及黏合劑,將多樣性的個體聯結起來。現今網路及通訊越來越發達,創新研發部門的成員,以從事創意為目的工作,是不是一定得到辦公室上班,或者什麼時候要到辦公室,變得一點都不重要。之前看到Google公司的上班方式及辦公環境,總覺得他們不過是標新立異,看了Scott E. Page多樣性的報告之後,才覺得這些公司的確高瞻遠矚,令人佩服。

所以,下一次當各位服務的單位有難題待解的時候,就別將就教於頂尖的專家、學者,作為第一選擇,因為你的答案可能就在各位身邊,那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夥伴身上。

參考資料,

  1. Group of diverse problem solvers can outperform groups of high-ability problem solvers-PANS/Nov. 16 2004/vol. 101/no. 46/16385-16389
  2. Scott E Page’s speech at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10,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9UeknKwZw
  3. Crowd Sourcing,Why the power of crowd is driving the future of the business - Jeff Howe

 

 
作者: 林士強
現任: 北美智權 教育訓練處 資深研發創新顧問
經歷: 法商台灣康旭 研發工程處 專案經理
中科院飛彈製造中心 專案工程師
聖荷西州立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
專長: 機械、供應鏈管理、專案管理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